沉默还是消失?重庆私人美术馆生存之惑
0条评论 2013-03-27 09:44:42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夏婧

除了“烧钱”,还是“烧钱” 建私人美术馆,就像跳进一个深不见底的坑?

“建立一个美术馆一直是我的梦想。没想到却跳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坑。”18年的经营,罗群毅用两个字概括——“烧钱。”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民间资本开始萌动,一大批私人美术馆纷纷成立。重庆画廊投资人罗群毅倾注热情,投身这股浪潮之中。征地、设计、装修,花费500多万元,1995年,罗群毅在回兴宝圣湖畔立起一栋五层楼的美术馆——华人当代美术馆。“那时我对美术馆的概念认识很肤浅,觉得自己的画廊已经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也想将事业就此转身。”18年后,坐在清冷的美术馆里,罗群毅如是说。

这座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的美术馆,收藏有400多幅油画,包括叶永青、龙泉、王广义等多位知名画家的经典之作。这样的馆藏与展出面积,在重庆私人美术馆中名列翘楚。罗群毅说,目前,美术馆仍在运营,但考虑到藏品安全,平时都是关着大门。

为了融资,罗群毅花费自己所有的积蓄,转手了大量藏品;为了维持美术馆的正常开支,他做过收藏品咨询、设计装修,还将美术馆负一楼开辟成一家时尚餐厅,为美术馆“供血”。“美术馆每月的开销大概是7、8万元,和餐厅收入大体持平。”

为什么不做活动?面对记者的疑问,他摆摆手:“活动搞不起,太花钱了。”

和罗群毅一样,来自圆明园艺术家村的艺术家兼投资人刘浪也认为,建立私人美术馆是件“烧钱”的活儿,“你会感到钱像流水一样去而不回。”

刘浪创建的501当代美术馆与黄桷坪当代美术馆,分别位于501艺术基地和102艺术基地内,“都是随着艺术基地应运而生。”他前后在这两个美术馆投入了1000多万元。

然而,随着川美搬迁、黄漂流失、金融危机等原因,两个美术馆渐渐沦落成孤岛。2009年,刘浪将投资重心转向了与长安地产的合作,建立长安当代美术馆。

刘浪向记者透露,之所以打造这样一个美术馆,除了公众展示与教育,长安地产还考虑到一个好的美术馆,能够为其即将推出的地产项目营建一个有分量的品牌。然而,开馆之初,在举办了《各自话语》与《原始股》等艺术活动后,位于江北区的长安当代美术馆停止了生长。

2010年3月,因为种种原因,长安地产计划着手的地产项目搁浅,以其为基础的“长安当代美术馆”陷入泥潭。“太突然了,我们当时都懵了。”刘浪说。

“这的确是个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的事。”长江汇当代美术馆馆长田东也向记者感叹,其美术馆一年的开销就在两千万左右,如果没有其他的供血机制,美术馆将难以为继。

打造产业、争取政策、转变心态 私人美术馆也可以好好活

建私人美术馆,真的就是跳进一个深不见底的坑?

“对投资者而言,其建立美术馆的初衷几乎都来源于对藏品的展示分享,以及对艺术品市场的看好。但仅凭理想,没有长远的规划、清晰的目标,导致投资者们几乎都成为悲情探路者。”一位业内人士如是总结。他指出,这并非个别现象,在1998年和2002年前后,中国出现了建立私人美术馆的两次热潮,但大量私人美术馆都在其中淘汰、夭折。

私人美术馆怎样才能活?

四川美院教授、著名美术批评家王林认为,私人美术馆能否成功运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的投入能否维持美术馆长期的收藏和常年的展览”。而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则是关键。

据了解,位于北京的尤伦斯艺术中心,成功运营老字号艺术商店UCCA Store,创造出的年盈利不仅可以支撑艺术馆20%以上的运营成本,更是承担着艺术中心长期发展的重任。

此外,中国著名的私人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已形成展览、学术、馆藏、当代艺术品鉴定、图书与杂志的编辑出版等全方位的发展格局。同样,上海的龙美术馆也在开馆之初,就计划开办学生寒暑假美术班、老年艺术班、收藏鉴赏班等,以补贴美术馆的运营。

记者走访发现,如今重庆运营相对较好的长江汇当代美术馆主要是以其衍生品销售、餐饮业等为美术馆供血;而即将正式开业的渝澳国际艺术中心,也将以娱乐、养生等产业为美术馆提供资金支撑,同时,该艺术中心还将引进艺术基金,为当代艺术提供资金活力。

“建设一个私人美术馆,其背后是一个产业转型的过程。”刘浪认为,这样的转型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外对于艺术投资者有免税制度,对私人美术馆有大量的优惠政策,同时有成熟的基金会制度。我们的民间投资者也需要得到关怀。”

“如果有了自身的产业支撑,以及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以藏品取胜的华人当代美术馆也许就不会如此孤独,而刚刚起步的长安当代美术馆也不会消失。”一位资深策展人感叹道。

然而,在一切事实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知名艺术批评家杨卫则提出了更为可行的办法——转变心态。

“投资者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同时拥抱艺术与资本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博一时之利。”杨卫告诉记者,事实上,从全球范围来看,私人美术馆大都处于亏损状态。“投资者可以考虑得长远一点,做美术馆是做信誉和品牌,表面上看来是烧钱的事,但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好的美术馆意味着一笔巨大的财富,它能在各方面带来比资金本身更多的回报。”

杨卫介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民营美术馆开始发展,像日立等企业大量收藏世界经典名画,这使得他们在做国际活动、交易的时候“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其他的先不说,如果你在办公室挂着一张梵高的原作,别人的第一印象就会认为你很牛逼。”

从1995年到现在,重庆私人美术馆仍在寻找自己的生存路径。“路漫漫其修远,重庆的私人美术馆才刚刚起步。然而,这些脚步让我们看到了民营资本在艺术投资上的未来与希望。”王林说。

【编辑:文凌佳】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