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十三陵水库建设现场
艺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在水库兴建期间,中央及北京调动一切人力物力拦筑大坝。1958年5月20日 ,文化战线上同胞们也来到了十三陵工地。响应“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蒋兆和、吴作人、刘开渠、叶浅予、李可染、李斛、冰心等40余人,参加了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文联等单位共同组织的慰问团赴十三陵水库工地,慰问工地的建设者。
冰心在《十三陵水库工地散记》中描绘了这段经历:这里很像北京城里的三合院,以一座朝南的席棚为主,两旁是相向的五六顶帐篷,不同的是这里没有门墙,而且院子大至无边!里面住的有常驻的工作人员,有来来往往的文艺大队的队员:画家,作家,作曲家,雕塑家,新闻记者……真是热烘烘人来人往,成了工地上很特殊也很热闹的一个角落!住在这三合院里的人们,就好像一窝闹嗡嗡的、忙忙碌碌的蜜蜂。这时十三陵工地上真是“百花齐放”,盛开着数不尽说不完的美丽挺拔的奇花异卉,把这一群蜜蜂忙坏了也乐坏了!哪里去找这么一个集中的丰富的花园呵!
有的人,一早起戴上大草帽,脖子上搭着一块手巾,带着画具,或是揣着笔记本,匆匆地就出去了,也不知道他们都上哪里,横竖你随便走去,在坝上、山头上、河底、渠边,处处都碰得着!有的人,几天都不出去,在我们的“工作室”里,专候着我们的贵宾和对象——工地上的劳模和英雄。他们是十八勇士,七姊妹,七战友,九兰组,五虎队,单臂英雄……真是“谈笑有英杰,往来无白旗”!
这些贵宾,一在凉亭外面出现,我们这些人立刻喜笑颜开地一拥而上,握手的握手、拉椅子的拉椅子、倒水的倒水……等他们刚一坐下,这些人就把他们围得风雨不透,问的问、记的记、画的画、塑的塑、摄影的摄影……把这些小伙子,大姑娘,甚至于久经战阵的老兵,饱经世事的老头,也搞得应接不暇,腼腆不安。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