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瑢《浮游系列之恍惚》布面油画。
在中国美术教育广受诟病的当下时代,美术学院是一所能够延续艺术精神的殿堂,抑或是一具职业教育、技法教育的空壳?
4月10日,由深圳市文联、中国美术学院、罗湖区文体局、深圳雏声初引艺术中心、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的“在处———学院力量中国美院师生作品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20余位中国美院青年艺术家的60余件作品,涵盖油画、雕塑、水墨、装置、影像等多个艺术门类,是中国美院青年艺术家最新创作生态的集中体现,也呈现了在“学院”背景之下艺术创作的水平。展览将持续至4月21日。活动期间,除作品展示外,还举办专家论坛,邀请国内知名艺术家做客开讲。
展览以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现场在感知,它强调的是艺术家的“主观”部分———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艺术家显得尤为敏感,时常闪烁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它直接作用于艺术创作的结果,或者在艺术创作中占有较大的份额,所以,展览现场中所呈现的是艺术家对感知的特殊理解,是一种艺术现象的共性抽离,一种当代艺术的态度阐释,一种充满幻想的惊人的创造力。第二部分“行走在储存”,则更强调艺术界的“外部”和“客观”部分,试图呈现当今高科技领跑下的艺术语言,表达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进行时段”和“瞬时现场”。
“今天,‘在处’已经不仅仅是艺术呈现的载体,而成为艺术生成价值和意义的重要组成。尤其是当代艺术直接介入现场的发生状态中,才获得了艺术的整体效应和特定时空的存在立场。我们在每一个‘在处’中行走,不断地进行着重组储存。艺术不是过去式,不在间接疏离……艺术是现在时,是完整的发生、呈现和阐释,是直接的视觉刺激和感官对接。行走在储存,正是‘在处’的一套编码。”策展人、中国美院博士卢缓告诉记者。
“学院力量”是深圳雏声初引艺术中心发起,并与国内外艺术院校合作倾力打造的艺术展览品牌。该艺术中心是面向社会公众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的公益性艺术组织,致力于学生和年轻艺术家的发掘和推广。
随后由南方都市报、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学院精神的消解与重建”论坛中,知名艺术学者、专家围绕“学院精神的消解与重构”、“民间公益艺术机构的现状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知名策展人皮力、《当代美术家》主编俞可、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吴洪、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邹明等出席论坛。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