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锯的锯 - 相反的卡西纳之战 D13-02》
缺席者,从未缺席创作
去年的这个时候,顾德新大型回顾展开幕。作为栗宪庭口中“前卫艺术家中最前卫的一位”,顾德新在他最成功的2009年宣布退出艺术圈,做一名“隐士”。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曾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新刻度”实验小组,运用分析几何学的方法,以理性代替个性传达经验和感受,也在国际上受邀做展时选择解散。
说这些,是为了介绍同样独具个性的小组中成员王鲁炎——在当代艺术最火的十几年,他选择缺席。闭门索居独自创作属于他的理性思考草图,尺子、手表、坦克、步枪……但是既不将其转化为实体装置艺术趁机卖个好价钱(导致有人称其为方案艺术家),也不跟风当时最火的艺术创作。在偶尔看画展时,王鲁炎说,他总有一种自己不在其中的庆幸。
“那时,我对艺术的交流产生怀疑,很多想法实现在草图里,我认为这已经是实现了终极了。我怀疑将其现实化的动机,沉浸在绝对意义上的精神的纯粹性领域中。草图一旦实现,就束之高阁,不愿意做成被人品头论足的实物。”王鲁炎在当时,被定义为“非主流”。
直到2007年,策展人黄笃找他聊天:“作为艺术家,无法回避交流语境,除非你永远做一个自娱意义上的艺术家。”于是在阿拉里奥画廊,由黄笃策展的王鲁炎回顾展开幕。其中重达13吨的装置作品《被锯的锯?》带给观者极大的感官刺激。目前,这件作品被摆放在芳草地商场的一层。刚好与王鲁炎最近在芳草地展览馆开幕的大型个展《图·寓言》相呼应。
用脑读画,忌动情
在芳草地展览馆,可以看到王鲁炎仍然钻研在以绘画和设计消解绘画性之中:多少年来切入一个角度不断深入,持续的理性思考排斥情感的介入。他们说的没错,看王鲁炎的作品,你需要用眼睛读取,用脑子思考。
展厅入口,是一把巨大的泛着冷光的手枪,被剖开的内部结构清晰地昭示出其双向发射的特点。这把《W双向自动手枪D13-01》,只要扣动扳机,将有两颗子弹同时射向对方和自己。与之类似的还有《W坦克D08-01》,以及著名的《对称的暴力》,几个人扭打在一起,每个人都在打向别人又在被另一个人打伤。“施暴者既是受害者,手枪或者坦克,杀死对方的同时杀死自己。这是战争的真实逻辑。”王鲁炎说道。
在展厅的另一半空间,是同主题下不同面的关于信仰的系列作品。一整面墙上挂着超大尺寸的大教堂几何图,由惯用的齿轮和暗红色的走廊组成。俯视的角度使人产生对信仰的质疑感,但作品又被悬挂在高墙上,观者真正需要崇拜和仰视的,实际上正是这份质疑——在精神上带来的慈悲善良之外,由宗教矛盾而导致的杀戮血流成河。更妙的是王鲁炎消解了墙面悬挂带来的艺术品感,他将画中的形象故意延伸至展厅地面,观者就行走在这件作品之上,尤其是延伸到很远的红毯,你不知不觉已经踏在血泊之中。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