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整期需冷却艺术金融的“虚火”
0条评论
2013-04-19 09:22:0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简燕宽
天津文交所曾大力向投资者推介艺术品金融化交易模式
继2012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以616亿元的交易规模回调触底之后,业内人士分析2013年市场将会是告别热钱炒作、迎来理性冷静思考的过渡时期,整体表现会放缓。事实上,2013年也成为艺术品作为金融资产属性的考验之年。继年初文交所份额化交易模式基本完成整顿之后,二级市场上大基金撤场的后效仍将持续发酵:例如艺术基金集体到期可能引发的卖盘压力和兑付危机,大量机构资本炒高的部分艺术品价格透支未来相当长时间的增值空间等。
有趣的是,与中国的“艺术金融热”相反,全球知名的欧洲艺术和古董博览会及其主赞助商、刚介入中国市场不久的安盛艺术保险公司则秉持这样一个观念:“艺术品,不只是资产。” 正是由于这种理念,安盛的客户定位更倾向于收藏家,而非单纯的投资者,甚或投机者。无独有偶,去年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的2012上海艺术博览会亦曾提出“收藏艺术,点亮心灵”的主题口号。这无疑对于大力鼓吹投资型艺术市场的论调带来了另一种声音。
近几年的中国,艺术品从其美学属性直接获得资产属性,几乎是一蹴而就的,却缺乏了最初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认识艺术品特殊的资产属性,并对其资产价值和价格的鉴定和估值。而它从“资产”变身成作为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金融资产”,就更加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相关的配套支持,市场上的混乱和失范就可想而知,以致近年匪夷所思的以艺术品为质押物行骗的事件不时见诸媒体。进一步而言,艺术品这一特殊的金融资产并不是金融市场上的传统资产类别,而是属于另类资产类别。这就更有必要对“艺术金融”进一步细化,以切近问题的实质。
编辑:陈荷梅
延展阅读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