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达达:艺术收藏市场之我见 藏家分为四大类
我撰写这个专题,是对当前艺术收藏市场一点认知,作为我们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组织、参加了不少藏家活动,亲眼见证了多少人为之痴狂,为之迷茫,为之狂喜,为之沮丧。自今日起,我会把自己对于国内收藏界的一些所思、所想,书写下来,与诸君共享。其中包含的某些观点或有不成熟之处,欢迎大家指正。我想就国内收藏总体面貌谈一些看法。
今年一开春,国际权威艺术品信息公司Artprice就发布报告称,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艺术品市场。在2011年全球艺术品交易额中,中国艺术品交易额达到48亿美元(按照美元兑换人民币利率1:6.32,合人民币约303.36亿元),占全球市场的四成;欧洲艺术品与古董博览会(TEFAF),提交的报告也提出了近似的观点。公众看到这一新闻或许十分欣喜,但对于藏家而言,仅仅是数据而已,如此红火的行情,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收藏的风险,实在没什么高兴的。
10年前,1万元差不多就是低端收藏的起步线,10年后,10万元起步也只能算做低端收藏了。10年前,1万元可以买到一幅较大尺幅的非常像样的油画,可以买到景德镇大师制作的瓷瓶,可以买到一平方尺最顶级海派大师的画作,而今,你只有看热闹的份儿了。5年前,在艺术品拍卖现场,一件拍品过了100万,现场早已欢声雷动,媒体争相报道。现在价格不过亿,别说掌声了,媒体会觉得缺乏报道兴趣。北京台主持鉴宝类节目的著名艺人王刚的一个亲身经历是,2008年他看中了一件瓷器,举牌到180万元,认定这东西也就值这个价了,结果竟以599万成交。两年后这件瓷器再次上拍,估价飙升到700万到900万,最后以3584万成交。这让原本想看有价无市笑话的王刚彻底无语。当然,拍场上玩的就是零和游戏,一人想打,必有一人愿挨,旁人无需指手画脚,但是,这样的繁荣还能持续多久?这样的市场又能走多远?
如此快速膨胀的市场,倒不是最令人担忧的,最可怕是造成人的异化,藏家、媒体、业内人员、公众,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下,很容易被误导,殊不知艺术品、古玩的专业性非常强。 而高利润、难监管,必然造成诚信缺失,天价拍品、亲属造假、假鉴定、专家商家勾结等现象,给艺术市场带来无穷迷团。看看各家媒体梳理的2011年中国收藏界什么十大事件、十大新闻,或许版本有所不同,但与诚信问题和赝品造假事件基本上都占了一半以上。如果做进一步引申,目前羸弱的评估鉴定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歪风”,使得更高层次的艺术品金融化、资产化业务成为高风险的聚集地。
现阶段的混乱、野蛮生长,是任何一个市场走向成熟之前的必经之路,我们可以做一时之忍,但无法永远忍受下去。我们需要在收藏的某些关键环节如鉴定、交易流程设计等方面做出实际行动,否则,它就难以向良性发展。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