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的内涵是复杂的,影像拍卖也一样。从欧洲回国后,李欣通过朋友认识了华辰拍卖公司总经理甘学军,也就是一顿饭的工夫,将自己想开展影像拍卖的计划介绍给了甘学军。“准备第一年亏20万元,三年后不亏,五年后赢利。”甘学军同意了,并一直在强调,影像拍卖是“小生意,大事情”。
让李欣没想到的是,这笔生意还没开始做,就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官司。7年后,她才重新提起这件事:2006年华辰秋拍在杭州预展时,有一名“王海式”的人物,将华辰告上了法庭。原来,这次拍卖中有一些作品是某位卖家从潘家园淘来的,有物权,但无著作权。虽说交易的是艺术品的物权,而不是著作权,而且如书画等其他门类的拍卖官司里也早有案例,但由于影像拍卖是一件新鲜事物,法院还是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来审理此案。最终华辰胜诉,虚惊一场。
实际上,对于远离艺术的许多摄影人来说,影像拍卖太新鲜了。“许多老摄影家相当不理解拍卖,觉得拿自己的工作成果来卖钱,是一件相当耻辱的事情。”李欣说,第一次拍卖,还出现了拍品已经发表在图录上,最终却因作者家属强烈要求而撤拍的情况。
但是,当第一场拍卖结束后,一些摄影人却惊呼:“原来照片还能卖钱!”“摄影界的春天要来了!”在那场拍卖会上,用30余万元买走解海龙《大眼睛》的买家,还出人意料地要求用现金立即结账。2007年伊始,中国嘉德[微博]、北京诚轩也相继推出了影像艺术专场。
不过,影像市场的春天其实还远未到来。在经历了拍卖市场最初的蜜月期后,纪实影像逐渐暗淡下来。“因为其中很多人并不遵循市场规则,常常印制好几个规格,印数也很多,还同时给多个代理商,甚至有批发影像艺术品的做法,这让市场没了信任。”与之相反,老照片的价值渐渐浮出水面,因为许多影像还原了历史真相。李欣介绍,2008年华辰春拍有6张圆明园的早期照片,展现了它被毁后不久时的状况,对于复原圆明园原貌有很大帮助,于是被人用95.3万元的价格买走了。再比如,去年丰台区档案局也参与购买了老照片,这在档案界也是开先河的事件。近年来兴起的“博物馆热”,对于老照片的推广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也正是老照片市场的开拓,帮助华辰影像拍卖找到了度过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突破口,避免了其他几家竞争者取消影像拍卖专场的遭遇。而体现老照片价值的关键节点,则是2011年华辰秋拍的1957张周璇旧照。220万元的成交价,力证了影像艺术品不是没有高价位。李欣甚至还觉得,这价格低了。“它们反映了中国电影相关文化的多个层面,可谓‘一个人的电影史’,所以我一定要把它们整个打包拍卖,宁愿流拍都行。”实际上,当时上海历史博物馆也参与了收购,但却最终没有超过香港一位买家的价格。
不过,李欣认为,与许多拍卖门类相比,影像艺术品的价格还处在一个洼地,“不值得造假”。更为根本的是,许多人对于影像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仍表示怀疑,并不清楚其中的价值判断标准。
虽然市场上目前老照片为最火,但李欣一直在推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发展,“老照片是我们的昨天,纪实类是我们的今天,当代影像则是我们的未来。”她会像一个星探一样去各地摄影节,发掘新人。“当代艺术和纪实影像中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艺术圈和摄影圈互相看不上,而我希望用十年的时间去弥合它。”
事实上,影像拍卖市场也是国际性的。当国内许多艺术品门类拍卖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还不能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时候,影像拍卖则依靠其与生俱来的特质后来居上,和国际市场接轨。而国际影像艺术市场,也不过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启动,中国影像拍卖市场启动的时间不算晚。
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华辰保留下了国内硕果仅存的影像拍卖专场。这两年来,国内拍卖大市场在经历了一个高峰期后,已经开始有下滑的趋势。影像部分,却从这时开始有了飞跃,并保持了稳定增长。但相对于书画、瓷器等专场拍卖每场动辄上亿元的成交纪录,华辰影像八年拍卖总成交额才几千万元,实在是个小数目。不过,影像拍卖如今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一个稳健门类后,越来越多的摄影师走进了画廊或者拍卖行,转型成为了一名“艺术家”;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收藏与该馆所在地域或研究方向有关的老照片,摄影作品成为了博物馆的重要藏品和展示方式……诸多影响,不仅是市场和文化互动的结果,也是影像拍卖这个“小生意”背后所蕴藏的“大事情”。
【编辑:弋倩芸】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