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史诗—杨佴旻新水墨画中国巡回展(北京)开幕式发言
0条评论 2013-04-22 16:06:3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

杨佴旻作品

发言人:邵大箴,中央美院教授、美术理论家;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杨炼,诗人,德国高级科学院超前研究中心学者;米如群,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党委书记;金坚范,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党委书记;李小山,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美术馆馆长;杨佴旻,艺术家、美学博士。

张玉文: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贵宾,各位专家以及媒体界、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我是张玉文,非常高兴今天早上我们在中国美术馆,在这里大家相聚。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的是由文化部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南京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他的史诗——杨佴旻新水墨画中国巡回展”北京站的开幕式。在这里,我想代表主办单位,也代表所有协办单位、承办单位,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以及诸位朋友们还有媒体界的朋友们出席今天早上我们的开幕式表达我们由衷的欢迎和感谢,谢谢大家!

今天的开幕式首先向大家介绍我们今天展览的主角,著名的、非常有潜力、非常有实力的新水墨画的代表人物,我们的画家杨佴旻先生。到场的嘉宾有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也是我们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邵大箴先生。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原署长于友先先生。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金坚范先生。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先生。著名画家,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先生。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周广莲女士。著名诗人、国际笔会理事,德国高级科学院超前研究中心的学者,大家熟悉的杨炼先生。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田黎明先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著名美术理论家陈履生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吕品田先生。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米如群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刘伟冬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工先生。 著名文艺评论家,作家出版社编审唐晓渡先生。美术理论家,《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观察》主编李一先生。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先生。中央美院教授、《美术研究》主编殷双喜先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期刊社社长画家石建国先生。著名画家河北画院院长李彦鹏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画家陈威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艺理论家夏可君先生。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州立大学教授、文艺理论家鲍玉珩先生。大连名仕传媒执行董事冯高先生。著名作家尤勇先生。还有最后我要提到的是我们本次展览的策划者、著名美术批评家、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先生。

我们首先请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为我们讲话。

邵大箴: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今天是杨佴旻新水墨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开这么一个活动,对于杨佴旻的这个展览他已经在几个城市进行巡展了,当然他举办这次巡展的意思呢,有两个。一个是他很自信,他也很努力勤奋,他希望他的新水墨画能得到更多的一线的人士更多的观众对他的认可,对他的作品的赞赏,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他也很希望通过这些展览听取美术界和广大观众对他作品的一些看法和一些见解一些建议,这个想法很好。艺术家要有自信,不管采用什么媒介,采用什么样式,必须要有自信,要坚信自己是画的最好,要有这种自信心,假如没有这种自信心,这个画家他不会有前途。第二点要虚心要听取大家的意见,尤其是水墨画,杨佴旻的新水墨画,什么是新水墨画,他的水墨画里面除了因为大家都知道20世纪以来接触的水墨画的传统主要是写意的文人画,这种新水墨画就是和文人的水墨画有所区别,但是他也不是排斥文人画,他在文人画的基础上吸收一些新的元素,这些元素来自于民间艺术,来自于外国艺术,来自于他自己对水墨画的一些体会,他吸收了一些西方的造型,吸收了一些色彩,但是他表达的新水墨是具有有中国气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表现自己真实感情的新水墨画。

张玉文:谢谢邵先生。请范迪安馆长发言。

范迪安: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今天是阳春三月的好日子,我们大家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一起来参加杨佴旻展览的开幕式,我想,这都是美术界许多老师和同仁对艺术对艺术创造报以尊重,对学术的聚会报以重视的一种体现。当然这里面包括了大家对杨佴旻这么多年艺术探索、艺术积累的一种赞许和肯定,既是友情,更是温情和义气,刚才邵先生讲得非常好,他非常客观的来评价杨佴旻艺术探索的重要意义,也特别提醒我们整个艺术学界要在新的学术形式下更多的报以警醒,报以勤勉,给未来的艺术发展要有更多的理论上实践上的投入和准备。当然对佴旻今天能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我觉得非常高兴,因为在咱们展览筹备期间,刘伟冬院长、李小山馆长都跟我交流,我们觉得:一、杨佴旻从80年代到今天,也可以说有20多年的水墨探索,他应该有次展览能够更集中的展现那么多作品,借这个机会大家进一步认识他艺术上的那些属于他自己的创造性的贡献、特征,同时也能够再进一步探讨我们中国画、水墨画在今后的发展,所以我觉得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佴旻的展览也可以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机会,我印象中可能在80年代后半期,至少在90年代的前期包括刘骁纯先生、李小山先生很多美术评论界的朋友就为他写过文章,而且很肯定的指出了他的确该走一条新水墨的道路,当然新水墨的道路是很宽阔的,佴旻也很自觉的要走一条新水墨的道路。他把色彩带入到水墨中,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这些作品以墨和色的的崭新的一种交互关联让人为之一新,再一个,他也是比较早的敏感到都市社会为艺术带来了新主题新对象,所以他的作品中是比较早的一种具有都市情怀的,特别是作为都市人对年轻人、对都市生活这些属于现代的、当代的生活情境有感受的一名画家。而且许多感受是很敏感的,也是比较深入的。我大概的印象,在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早期,大概是这么个印象。一个是在水墨语言上有理想,要寻求突破。第二个他有自己的观照,有自己最兴趣的,也是灵感而且也是掌握的比较深的。当然这也可能对他到日本学习过、到西方游历过有关系。总而言之,我觉得佴旻的艺术,在我们整个中国画、水墨画的这样一个探索的创新的大格局里面很好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这个位置不仅是我们讲的一般的虚名的水平。而是能够不断的发展的、一个很坚定的历史问题。我为此为佴旻的展览感到高兴。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