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位:新媒体艺术的文化特质
黑暗空间中旋转的克莱因篮投下变幻莫测的影像,波提切利画中的女性在不经意中悄然变形,躺在传送带上的观众可以感受光影空间的变换……本周,《移位:动为行——国际媒体艺术辑选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为观众带来新奇的媒体艺术体验。展览选择了国际新媒体艺术领域一批具有经典水平的作品,作为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的学术项目之一,将持续至5月12日,为观众提供了了解国际媒体艺术发展历程以及当今重要新媒体艺术家最新作品的机会。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表示,这个展览是关于新媒体艺术重要特征的一次极为浓缩的展示。展览选择了国际新媒体艺术领域一批具有经典水平的作品,其中包括来自德国、美国、比利时、爱尔兰、日本、奥地利、西班牙的12位艺术家和2位中国艺术家展望、张培力。“展览表明了我们在文化视野上对各类艺术形式的关注;新媒体艺术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正是今日中国文化发展需要提倡的精神。”
所有作品都可以移位
对于广州的观众来说,观看新媒体艺术的经验应该来说还是相对比较丰富的,其中“体验”与“互动”是欣赏新媒体艺术展时常常被我们提及的词语,而在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张尕看来,这不仅是我们欣赏新媒体艺术的重要方法,也是新媒体艺术发生的重要命题。
策展人张尕注意到,物质运动与人的行为之间的戏剧性关系,几乎成为新媒体艺术产生的原因,“一个简单的同质物理运动可能导致无数的结果,运动成为行动的契机,行动抑或催化运动的生成,两者互为置换与演变。诸多形态的运动导致场境的再造,触发时空的错位,撼动感知的迷茫。”
范迪安馆长在展览的前言中提示说,“运动与行为之间的移位,在不同的艺术家那里有不同的表达手段与方式,由此形成媒体语言对已知的感性世界与未知的存在世界的描述,这种描述加上观念的参与和互动,进一步使‘移位’成为新媒体艺术的文化性质。”因此,在这次展览中的所有作品,都是可以进行“移位”的——或是可移动,或是可变化,总之是随着时间的进行而发生着改变。
互动把观众与作品连接在一起
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们运用多样性的媒介和策略触发不同的运动形态,从而诱发各种行动的可能:比如场景的再造、时空的改写、感知的错位等等,并将这种种不同的艺术行动,使用新媒体互动的方式把观众与作品连接在了一起。展览不但涵盖了如近年活跃于新媒体艺术界的艺术家迈克尔·华金·格雷、劳伦斯·马尔斯塔夫、欧拉利娅·巴利多塞拉和中国艺术家展望等人的最新作品,同时也包括了媒体艺术史中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比如中国录像艺术开拓者张培力的代表作品《焦距》,以及作为欧美媒体艺术先驱彼得·威贝尔于1969年创作的《无尽的重叠》,这两件作品在展厅中被并置在一起,体现了展览有意梳理媒体艺术发展史的学术态度。
此外,展览中许多作品都充分展现了新媒体艺术强调与观众互动的重要性。如劳伦斯·马尔斯塔夫的《传输者》邀请观众躺上一条13米长的传送带,像传送物品一样传送着人类,改变我们观察影像的方式,看似是个有趣的娱乐项目,其实是试图警惕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让观众觉醒到万物与人类乃是同一种存在这一现实。欧拉利娅·巴利多塞拉的《例假》有着电影般的架构,作品邀请观众推动一个架在摄影机轨道上的婴儿推车来唤起一种移情作用,同时昭示出以自身生理日历为傲的女性力量,其象征是闪烁的血红色投影灯光,与之同时并列诸多红酒瓶和酒杯则是对男性沉溺的谴责。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