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据作品题跋“一九五四年九月据屈原赋今译试写”可见,该作品是作者拜读《屈原赋今译》后写成,自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傅抱石开始创作屈原及其辞意后,傅抱石对此种题材的创作热情一直没有减退,特别是在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在30年代的《离骚今言译》的基础上,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屈原赋今译》,译了《九歌》、《天问》和《九章》等屈原的作品。此书第一部分是《九歌今译》,郭氏《九歌•解题》说:“十一篇歌辞有六种写法……第三种是男神向女神求爱,如《大司命》(大司命追求云中君)、《河伯》(河伯追求洛神)。第四种是叙述女神的失恋,如《湘君》、《湘夫人》、《山鬼》……”
郭沫若在《屈原赋今译》提及《九歌》中云中君与大司命认为“是歌者或祭者向女神求爱”、“男神向女神求爱”、“大司命追求云中君”,特别是在《大司命》中解释到“本歌是作为大司命的自述。歌中凡两见君字,当即云中君。云中君即女神。古人女子也称君,如寡小君、湘君即其例”。云中君是天上神袛,又名屏翳、丰隆。她是云神或雨神,专司云起雨落。《屈原九歌今译》中《云中君》的今译诗句:“云神放辉光,比赛得太阴和太阳。坐在龙车上,身穿五色的衣裳。她要往空中翱翔,游览四方。” 大司命是专司人间生死寿命,诛恶护善之神。郭沫若译诗:“天门大打开,乘着乌云出来。叫狂风在前面开道,叫暴雨为我打扫。……”
傅抱石非常喜欢郭沫若的译诗,将它称为“一二千年以来划时代的再创作”,并开始构思《九歌》中湘君、湘夫人及大司命、云中君、山鬼等群神的形象,用绘画的方式和郭沫若相互应和。从其1954年2月14日和10月23日给郭沫若的两封信中我们可以管窥傅抱石据《屈原赋今译》进行创作的思考和进度:
去年由我公(指郭沫若)号召的全世界性纪念,特别是《今译》初刊出,于是使拙衷不揣冒昧,初以重作《九歌》为任。全部形象均以《今译》为依归。
数月来除研究工作之外,创作方面为《九歌》之经营,系以我公译文(《屈原赋今译》)为主(从形象表现,唯公译最好设计构图)。已完成七幅……
考《九歌》之见于图像,如众所周知,始自李龙眠,迨后元之张渥,明之陈老莲、萧尺木,清之门应非等,乃有遗迹传于今代。其流传未广,或湮而不彰者,宋以后又不知若干人。以拙见言之,李龙眠所作(无论甲、乙本)最富于创作性,此外唯老莲以其孤峭的构图脱尽遣人巢穴。舍此,则什九皆二家之因袭而已。三百年来,事此无人。……窃以为公之《今译》是一、二千年来划时代的再创作。……而拙作,就《九歌》的全部构成说,也是清初以后(大约三百年)较早一人。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