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2013新作展《世间》:于798千年时间画廊开幕和艺术家专访
0条评论 2013-05-04 21:13:30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刘慧玲

艺术家王斐

艺术家王斐

王斐:在新的作品里,早期的中国地图进化成了世界版图,前三代中国地图里的古典武士,与世界的版图里的北美无法形成同时代的呼应,所以演化成普遍意义上的驾驭着野兽的猎人,就更准确了。《忧与爱的咏叹调》、《世间》、《文明史》、《饥饿》都属于第四代地图,我运用了“世界版图”这个可以最客观地记录人类文明更迭演变的方式,浓缩了一部关于过去与当下现实的有关人类意志的文明史,也隐藏了预见未来壮观而动荡复杂的世界秩序的伏笔。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物种的竞争本能和生物界的自然法则,都无一例外地显现验证在“世界版图”的景观里,这是一种我作为生命个体所试图最接近所谓“上帝观”的视角,来审视人类文明的命运。

王斐《文明史》486×130cm  布面丙烯 2012

王斐《文明史》486×130cm  布面丙烯 2012

王斐《饥饿》486×130cm  布面丙烯 2012

王斐《饥饿》486×130cm  布面丙烯 2012

99艺术网:在新作《忧与爱的咏叹调》、《世间》、《文明史》、《饥饿》中,尽管可以隐隐地看到《斩豸图》图式的影子,但无论从形象抑或思考范围都产生了变化,请结合作品具体谈谈这种变化及促成变化背后的思索。

王斐:我最为人熟知的一个早期的系列是诞生于2005年的《斩豸图》系列,后来经过了四个代次的演变,很多人将它视为未来东亚格局的预言,《斩豸图》讲述的是我们这个民族与东亚的历史与现状的忧患与反思,灵感来自我个人对于世界地图的兴趣。因为在人类历史中,只有一件东西,不论是帝国领袖还是富商巨贾、传奇海盗或者游历天下的行者,他们的怀里都拥有一件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一张地图,它是征战一生的棋盘,标注了曾征服的海岸和尚待狩猎的沃土,仿佛人类文明的名片,记录了地球上曾消亡与新生种族的形状。人类与猛兽一样,都是深具领地本能的生物,只有在版图的胎盘里,文明才能孵化。在佛陀的世界,“大智慧”的文殊菩萨就与雄狮为伴,嗔怒或安详,都是他随处境变化而不同的显身,象征着他与这个繁荣却动荡、和平与战争共存的世界相处的智慧,拿破仑曾把中国喻为一头睡狮,而如今,这头雄狮已经觉醒,唯一能够驾驭这头神兽的,就是中国人的意志。原来第一代到第三代的《斩豸图》中的骏马变成了雄狮,而且增加了大陆架与汹涌的海洋,视野也从东亚放眼世界。

 99艺术网:您的大部分作品中,人物穿的是“文士”的服装,却以“武士”的姿态出现,这种混合的形象表达的是您对“士”的理解还是有别的思考?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人物背景,您的作品都让人想到康德所说的“崇高”。您在创作中有这些思考吗?

王斐:现代的中国人的精神里没有崇高的概念,这也就是为何在近代史上面对西方和日本总是处于劣势的原因之一,相反我们对手的文化里始终贯穿了崇高和信仰的力量,中国人更崇尚世俗的安逸的小国寡民的心态,它并没有精神上的高度,所以崇高感也就无从谈起。但是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中国古典时代的“士”文化的碎片时还是依稀能感受到它流露出神性的光,这种神性与西方的“骑士精神”是有神性的相似而可以对话的,我的作品正是这两种元素的混血,最朴素地去理解骑士精神和士文化,就是一种积极入世地改变自己世界与物质领地的态度。文化是民族的习惯,精神通过文化习惯被固定下来,成为一个民族的世界观,我希望在自己的文化中感受到一种强悍的能够自我升华并知耻自尊的民族精神,但却失败了,而我却偶然在新渡户稻造笔下的《武士道》这本书里发现了,它是近代日本人用对比的方式寻找更多的本民族与西方骑士传统的相似之处而非不同,所以这本书是日本近代既想在价值观上进入西方体系又同时保留自身文化风格的自我激励,但中国人并没有这样做,我们没有从骨子里把自身与西方文明平等看待,中国的传统士文化既没有当代化,西方文明中优秀的品质也没有被我们消化。我的创作,通过从2005年至2007年的《衣冠远去》《山顶猎猎风》等作品,从当代人精神信仰的缺失的视角,来重新反思中国传统士人精英主义文化对塑造一个民族未来凝聚力与生命力的意义,通过对消逝的文明碎片的组合,反观历史而窥见未来。而现在我更关注于从一种更本质,更真实,更接近生物学本能的角度来记录这个世界的真相。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