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泥绘山水纹双夔耳大赏瓶
RMB: 350,000-500,000
除了上述宫廷及销欧紫砂,本场专拍的“文人紫砂”也是一大亮眼主题。紫砂的发展至嘉道时期,文人雅士开始与陶工合作,在壶上题咏诗文,宜兴茗壶有了更深邃的文化内涵。金石书画家陈鸿寿(号曼生)及瞿应绍(号子冶)等,他们在壶坯上进行书画创作,与嘉道名手杨彭年合作,创出经典的“文人壶式”,将紫砂的民俗性提升至文人意涵的“雅玩”,这种壶上题字作画的形式一直影响至今。
专场中“文人壶”佳作不胜枚举,如“清 友竹款紫泥大南瓜壶”、“清 日岭山馆款胡公寿刻画小罐”、“嘉道 杨彭年制曼生铭三兽壶”、“道光 杨风年段泥台笠壶”、“道光 申锡制瞿应绍铭白泥梅桩壶”及“道光 杨彭年制合欢壶”真是群英璀璨、名品荟萃。
值得一书的是“清嘉庆 杨彭年制江听香铭井栏壶”,以壶底钤“阿曼陀室”,壶把下“彭年”印款者,为“曼生壶”典范。此壶较之其他曼生壶尤显壮硕,壶身两侧通篇铭文,洋洋洒洒,书刻俱佳,金石气具足,耐人玩味。此井栏壶属金石家陈鸿寿向杨彭年订制赠与师友的茶具,并由幕客江听香书铭,见证了陈曼生与同代文士之友谊,意义非凡。曼生井栏式可参照上博、南博相类藏品,壶铭大致相同,仅有月令及上款人之别,可资比较。曼生壶传世稀有,目前大半收藏于公家文博单位,极少释出于拍卖市场,藏家切勿错过此次藏宝的良机。
我们对于紫砂古器的价值认知,不是纯粹的“厚古薄今”,一件陶艺在“年纪”之外,更多的是取决于其对象本身工艺水平的高度及其所承载的文化蕴涵,紫砂壶之所以能名闻天下,与士大夫赏其朴雅,嘉其制作有很大关系。紫砂古器敦穆典雅,寻味其天工开物之气韵、文人题铭之隽永,神游其中,泥陶已岂止于器具,以一物之微,集良工巧匠之智,合文人士夫之才,至此,紫砂已成为一种造型艺术品。这样的一件艺术品,已经超出了其实用意义,蕴含了人类的精神文明、传达了传统的文化讯息,给予人们美的享受,得之藏之更是“长宜子孙”了。
艺术品收藏汇涓流成大海,聚尘沙为高山,正如《礼记 • 中庸》:“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宝藏兴焉。”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