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成为“被迫卖家”
艺术评论: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1年,中国艺术品基金的规模增长了有7倍多,最多的时候有55亿元,这个规模令你感到吃惊吗?
哈丁: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有好像四五百亿元,按照艺术品基金55亿元算,那占比几乎是10%。但我估计,艺术品市场可能没有这么大,考虑到诸如买家可能没有付款等因素。我也估计,艺术品基金的规模可能比55亿更大,虽然没法确认。因此,这个基金规模,已经算市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这些基金可以影响市场波动了。
艺术品市场不能和其他的投资做直接比较,因为艺术品市场里主要还是收藏家。艺术品没有内在财务价值。艺术品的价值是由收藏家愿意支付的价格而决定的,他们的投资潜力是由收藏家未来愿意支付的价格决定的。因此,没有收藏家的艺术市场是不合理的。
艺术评论:今年国内有超过26亿元的艺术品基金要清盘。由于中国艺术品基金的飞速膨胀和这两年拍卖市场的调整导致很多作品的景气度不如前几年。今年要清盘的基金可能遇到“兑付”问题,你是否关注到这个问题?
哈丁:之所以我们觉得艺术品投资必须长期运作,就是基于上述原因。在西方的市场,假设你陷入现金短缺,手头刚好有价值很高的艺术品,要急于出售套现,而人们知道你现在必须出手,你就成为了“被迫卖家”,那人们不会出高价的。在艺术品市场上,别人一旦知道你是一个“被迫卖家”,那你就不会有很好的收益了。另外,在西方拍卖市场上,收藏家和投资者的信心对市场有一定影响,而艺术品基金却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不过这一点和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
艺术评论: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基金可能就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有的艺术品基金管理人可能要成为“被迫卖家”。
哈丁:没错。
英国鲜有新的艺术品
基金问世
艺术评论:谈起西方艺术品基金,都会提到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一系列数据显示,它的操作是比较成功的。
哈丁:这个基金是英国比较著名的,它的成功靠他们早期购买的印象派作品,当基金卖的时候时机很好,日本的买家接盘了。作为以养老金为资金来源的铁路基金,他们可以做很长期的投资。我认为,养老基金如果操作得好,非常适合投资艺术品。西方现在大多养老基金可能会觉得对艺术品还是不很了解,所以不太敢投资。
艺术评论:但这个铁路养老基金成功运作后,却没有继续运作下去,为什么呢?
哈丁:这只基金结束的时候,应该是在1989年,当时我还很小,我只能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与曾经参与过这支基金运作者的谈话来推测原因。
在1980年代末,由于购买力很强的日本买家参与,艺术品市场的增长非常迅猛。艺术品的换手率很高,日本买家也极富竞争力。日本买家尤其喜欢购买印象派画家,尤其是知名画家的作品,因此使此前购买印象派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从中大为受益。不过,到了1990年代初,随着日本经济的崩塌后日本买家的集体退场,使得西方艺术品的交易也迅速降温,并且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有了起色。而由于受到市场影响而亏损的艺术品基金,此后包括其在内不少艺术品基金都不敢出手,再度参与艺术品市场了。这是我的推测,但不能完全确认这是不是艺术基金减少的最准确原因。
艺术评论:艺术品市场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衰落后,在2000年后逐渐康复。那么,随之是否有一些新的艺术品基金见诸英国市场?
哈丁:我们公司的创始人,原先供职于佳士得拍卖行,他发现很多客户是通过艺术品作长期投资的,另外有的收藏家同时做一些买卖,也赚了不少钱。因此,他认为艺术品可能较为适合开发成基金的模式。于是,他就离开了佳士得,2001年创立了我们这个公司,这也启发了当时的其他人。到了2004年至2007年这个阶段,进入市场的艺术品基金确实比较多,当时的市场也在水涨船高。但许多都在2008年发生了问题。到现在,已经很少有新的艺术品基金面世。
艺术评论:2008年左右清盘的一些西方艺术品基金表现不太理想,是金融危机直接导致的吗?
哈丁:有的是因为没有成功融资,有的是融资已经成功了,规模可能不是很大,他们投资的都是一些当代艺术品。那时候很多人想发行艺术品基金,却并不太了解艺术市场,凭借的都是此前在银行工作的经验,他们买的作品都不是最好的。金融危机之前,买家有一点投机性的倾向,金融危机后,人们会更具体地看投资的艺术品到底如何。那时候,那些艺术品基金要卖作品,就卖不到很好的价格,因此就失败了。这些都不是很大规模的艺术品基金。
艺术评论:规模是多少?
哈丁:很少有超过2000万美元的。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