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文明博物馆陈列1000余件展品
博物馆不等于私人展厅
古陶文明博物馆的展览陈设与别家不同,除了常规的古陶器,还有路东之创作的诗稿、油画、装置艺术等夹杂其间。“这是一种后现代的呈现吧,我感觉跟文物整体的感觉不太搭调,不过主人喜欢这种方式也无可厚非。”大禹说,“公办博物馆,大家可以从鉴赏的角度去看﹔民办更多是个人兴趣的体现。”
的确,大部分民办博物馆的建立都是源于创办者的个人爱好。路东之在西北大学上学时,每天挎着双肩包在图书馆工地里翻“宝贝”﹔李松堂的砖雕石刻藏品,很多是在胡同拆迁时“捡”来的。还有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老爷车博物馆、古瓷片博物馆……展出的,都是馆长们的多年私藏。
不过,什么是博物馆,和私人展厅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还不清楚。观众也许只看到了古陶文明博物馆的一个表面,却不知路东之生前已经开始了一个名为“古陶文明坐标系”的研究工作,写过一些考古类的书籍,也为社区开办公益讲座。最近,博物馆还在申请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展览与研究、教育都密不可分。
宋向光从博物馆学的角度,介绍了博物馆的历史:西方社会从神学系统中解放后,博物馆就成为一个建构科学知识的机构,后来随着社会发展,渐渐变成社会教育的机构,成为新文化的代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大部分藏品都是私人捐赠的。它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存,也不是为了纽约市民的文化娱乐休闲,而是整个纽约市的城市形象、城市品质和未来发展,博物馆成为很重要的基础性设施。”
“近代中国从西方引进博物馆的形式,但没有引进精神内核,最初仅仅把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机构和宣传群众的工具。”宋向光说,“现在大部分中国人觉得博物馆就是一个保存文物的地方,有了文物就可以办博物馆,其实不然。我国的民办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
《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对民办博物馆的专业指导和扶持”。国家文物局近年来推出一系列帮扶机制,除了规范准入标准外,还举办民办博物馆馆长培训班、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等专业上的指导。
西方一些老牌的民办博物馆,最初也是由富商的个人资金或者政府支持,但“二代”、“三代”之后,现在已经慢慢走向了社会支持。如果学习西方,由基金会筹集资金、运作收益,似乎是自力更生的一种有效机制。观复博物馆、建川博物馆、紫檀博物馆、松堂斋……许多民办博物馆也的确已经或准备成立基金会。
不过,这条路也不是设想中的那么容易,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博物馆作为机构本身的功能。宋向光说:“民办博物馆一定要当成博物馆来建,不是私人展厅。博物馆只有承担了社会责任、公信力强,民众才会乐意把钱捐给基金会,这也与公民意识、社会回馈意识的提升有很大联系。”
在刚刚过去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有关民办博物馆的消息喜忧参半。在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二批国家二级、三级博物馆名单上,陕西大唐西市博物馆赫然在列,成为全国首家成为二级馆的民办博物馆。但在5月18日于济南揭晓的第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终评结果,初评时首次有3家民办博物馆展览入围,终评却无一上榜。
此外,人们还看到,“浙江德清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民办博物馆”、“武汉首个民间汉绣博物馆开馆”、“淮北首家民办博物馆成立”……自1992年上海首开先河,到2011年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民办博物馆已有535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近15%。国家文物局2011年年底发布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民办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比例逐步达到20%”。很显然,各地创办民办博物馆的热情不断升温,但也不妨适时地停下来想想,当遭遇躲不过去的“二代之痒”时,民办博物馆应该怎么办?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