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市场是在“休眠”而非死亡
对于当前翡翠市场的冷冻,田大余认为翡翠行业进入市场调整期是件好事,不是坏事。他表示,如果不经过这样的调整,像前几年一样继续疯狂,翡翠市场就要崩盘而不仅仅是调整,而部分商家也就无路可走。田大余分析认为,当前的翡翠市场是在“休眠”而非死亡,商家继续在卖翡翠,只不过卖得少一些,价位略低一些;顾客照样在买翡翠,只不过买的少一些、买的理性一些;市场照常在运转,真正玩翡翠的行家,依然在把玩翡翠,并没有因为市场疲软而放弃,相反变得更加从容,随时捕捉着有利的商机。据云南省珠宝研究院调查统计,2012年云南珠宝玉石销售额为317亿元,其中翡翠占86%,比上年依然增长4.6%,只不过不像以前年度20%以上的增长幅度。
对于未来翡翠市场的前景,田大余仍然充满乐观。他指出有多条依据予以支撑,首先是翡翠资源稀有,全世界95%的翡翠在缅甸;二是翡翠物理特征可人,细密、坚硬、温润、靓丽、变化无穷、品味无限;三是几千年玉文化赋予玉石的文化、艺术、品性、灵性、德行、宗教等价值寄托,在翡翠得到了完美体现;四是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闲钱必然在寻找机会;五是过敏具有奢侈品消费能力,中国已经连续五年畏惧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大国。六是大陆的投资理财品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存钱怕贬值,买债券收益低,买股票风险大,买黄金也靠不住,于是珠宝玉石成为投资理财品市场的重要产品。
田大余分析认为,总体上社会公众心态逐步趋于理性,而翡翠爱好者成为支撑翡翠行业复苏和正常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投资性购买着而言,一部分会看重翡翠的物理特征、艺术韵味、文化价值而继续青睐翡翠,部分人会转向其它投资品;如果市场正常回暖,再度狂躁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异常原因引发快速反弹,那么以公众的消费心理而言,也难免再次起落。但田大余表示,经历风波后翡翠在奢侈品市场中的地位会进一步巩固。在奢侈品市场中,翡翠将以其特有的艺术品味和文化价值得到消费者钟爱,在投资品市场中,翡翠的保值性、增值性依然具有优势,容易辨识、可以评估、风险较小、专业知识不需要太深。因此,将来翡翠依然是奢侈品和投资品市场中的佼佼者。
调整期也是行业重生契机
翡翠市场的调整期,也成为翡翠文化和翡翠行业凤凰涅盘、浴火重生的重要契机。田大余认为,抓住这一契机,引导翡翠行业乃至整个珠宝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此他建议,玉雕创意工作者可以抓住翡翠市场调整的历史契机,研究开发新的产品,运用那些商业价值不高的原料,创作出艺术价值高的作品,用新产品来激活市场、培育市场、引导消费。翡翠产品的创新,可以激活新的需求,培育新的市场,化解当前翡翠行业面临的困境。
田大余坦言,过去的翡翠行业是不成熟的,甚至是不够健康的。这些不成熟或不健康的问题可能会在市场调整期得到逐步解决。田大余指出,由于翡翠标准缺失导致翡翠行业客观上存在一个“机会利润”的问题,部分商家因而“喊天还地”。田大余介绍说,由于翡翠没有标准,货品的商业价值体现为一个区间,在这个区间内商家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量,肯定希望在区间的高位卖出,于是把价位标在很高的水平,而卖出高价还是低价,则取决于顾客的翡翠知识、讲价技巧、对产品的个体偏好、需求欲望的强度,这些都是随机的。由于商家很难放弃机会利润的诱惑,导致“喊天价还地价”的现象出现。田大余认为,市场疲软的调整期也许是好事,部分商家可能会抵御住机会利润的诱惑,改为依据经营成本加合理利润定价标价。
市场调整的另一方面是翡翠市场开发不足导致翡翠企业资金周转缓慢。田大余介绍,业界俗称“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翡翠领域是资金周转速度最慢的商业领域,一般商业企业的资金周转会达到每年两三次,超市甚至会达到五六次,而翡翠商家的资金周转平均为两年一次,进入调整期后悔降低到三年一次,个别经营不好的甚至四、五年一次。田大余主张,翡翠企业应靠销量来赢利,如果继续考高利润率来维持翡翠行业的经营,很难应对当前市场疲软的局面。而此次市场调整会迫使商家降低利润率,使整个行业的利润趋向平均化,这正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此外,过去十年翡翠行业发展太快导致行业自律不足,巨大的市场购买力如此快速地推动翡翠市场的繁荣,以至于在制度规则、标准规范、商业心理、行业自律等方面都缺乏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显得措手不及。田大余建议,在当前市场疲软的情况下,社会各方都需要进行反思和检讨,把脉并诊断,找准问题,通过建制度、强规范、定标准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并进一步健全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田大余介绍,云南省近年来高度重视珠宝玉石产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云南省提出把珠宝玉石产业作为全省重点扶持的十大特色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打造,到2020年力争使云南珠宝玉石文化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使云南成为中国珠宝玉石产业大省和世界重要的珠宝玉石集散中心及加工中心。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