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 艺术家抢救徽派老建筑
0条评论 2013-05-30 17:07:56 来源:搜狐艺术 

胡曜麟在现场搭出一个装置式空间——徽派建筑老木房子

胡曜麟在现场搭出一个装置式空间——徽派建筑老木房子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开幕——艺术家抢救徽派老建筑惊现国家馆

威尼斯双年展被誉为“双年展之母”、“国际沙龙”、“艺术的奥林匹克”,从1895年至今已迎来了第55届。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展“百科殿堂”将于2013年6月1日至11月24日在威尼斯的绿园城堡和军械库展馆以及威尼斯市中心进行不同国家的作品展示。

在预展期5月29日下午三时,迎来了本届双年展中国馆的隆重开幕,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支持、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主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具体实施。开幕式现场,中国驻意大利大使丁伟先生、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谢金英先生、意大利环境部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和能源总局长Corrado Clini先生、威尼斯市长特别顾问Laura Fincafo女士、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副董事长韩子勇先生、中国馆策展人王春辰先生、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参赞郑洁先生、中国馆参展艺术家张小涛、舒勇、何云昌、缪晓春、王庆松、童红生、胡曜麟等参加了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中国驻意大利大使丁伟先生致辞表示:“主题展‘百科殿堂’象征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景观,非常感谢威尼斯双年展提供这样一个国际艺术交流的平台,中国馆今年的主题‘变位’非常好的突出了中国近些年社会变迁的主题,展示中国变化的一个方面就是中国艺术的变化,即开放与包容”。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谢金英先生也强调:“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化积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尤其是近2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获得了巨大发展,以独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示了广阔的文化景观,威尼斯双年展是国际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积极展示世界各具特色当代艺术的重要窗口,中国一贯主张各种文化和谐共存,通过交流与对话实现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中国积极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正是努力建设这种交流准则,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文化部对威尼斯市政府对中国馆的支持表示感谢”。

中国馆的展览场地仍然在威尼斯处女花园及军械库举办。与往届有所不同的是,经过中国驻意大利使馆的协调、与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的努力支持,该油库内部放有的巨型油罐已经顺利拆除,打破了往年场地颇有局限的使用。策展人王春辰认为,拆除后的空间,苍茫感、历史感都透露出来了,从屋顶到墙面留有很强烈的现场与历史感。在现场我们看到策展人通过对影像、摄影、绘画作品的解读形成了对全新室内空间的有效运用,并形成作品与空间的对话关系,通过观看和动态视觉作品,能看到一个变化中的世界,此次巨型油罐的拆除所形成的新空间对中国馆整体作品展示效果与未来中国馆场地的使用都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油库外200至300平方米大小的绿地即“处女花园”,幽雅的环境也随着中国馆的开幕热闹起来,成为了中国馆户外建筑、装置、行为作品的重要互动场地。

中国国家馆呼应“百科殿堂”主题

反映、回应时代之变

走进双年展主题展“百科殿堂”,策展人马西米连诺-乔尼围绕融合当代艺术作品和以往的艺术作品和发现---来探寻想象力的驰骋空间,展示了来自美国、德国、中国香港、中国大陆等艺术家的作品。穿过主题展就进入了东道主意大利馆,意大利馆今年共展出七件作品,主题是“ViceVersa”(反之亦然),因此所有的作品都是“双重”的,策展人巴托罗梅•皮埃特洛玛凯一共邀请了14个艺术家,他们每两人一组,被分割在7个不同的房间,面对面,完成这个关于“ ViceVersa”的不同分主题,其中包括历史,风景,声音等。紧邻意大利馆而与此呼应的就是中国馆,中国馆展出了七位艺术家的作品。

“百科宫殿”,它意指一座包容全部人类的知识的虚构博物馆,汇集着人类的伟大发现与发明。它是一场人类的梦想,描绘了世界文明的奇思异想,艺术家置身其中,去构造一个图像世界,以展现它无尽的变幻和内涵。艺术家用个人色彩的宇宙观,去阐释、表现宇宙与自我、个体与群体、特殊性与普遍性、个人与时代之间的交织与矛盾,以人类的视觉理性来传递人类的智慧。中国馆策展人王春辰表示:因此主题之故,中国馆选取“变位”一词去表达中国馆的主题和意义,它指向当代艺术变化与思维转换的术语,特别指向了生活与艺术间隔的跨越、生活到艺术的转化、物品到艺术品或艺术行为的转化、非艺术与艺术之间的转化等等,它包含了当代艺术的实质之一。“变”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突出特征,不仅仅是中国在巨变,世界也因为全球化而在改变。作为艺术,它的特质之一也是反映、回应着时代之变;中国!中国!——变位中的国度China! China! – A Country in Transfiguration。

“变位”对于中国馆而言,是一次当代中国艺术及其文化的地理旅行:由中国移向欧洲,出现在文艺复兴的意大利,而中国正处在新的文化创新时期,如何凸显中国在21世纪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人所关心、世界所好奇的事情。主题展策展人马西米连诺-乔尼看过中国馆后表示:“中国馆很好展示了当下中国艺术现状,而艺术所能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图像或一个物件,而是折射、反映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发展的动态”。

中国——变位中的国度

艺术家抢救徽派老建筑惊现国家馆

“变位”展览是由七个人形成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展示用以说明中国的艺术生态,在艺术生态之外还可以感受到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变化。何云昌、童红生、缪晓春、王庆松和张小涛五个人的作品在室内展示,王庆松大幅摄影作品《跟他学》再现场景,呈现了转型中的中国读书现场和教育景观,人们可以强烈感受到这个时代的信息;童红生的绘画装置《器物系列》是一个很安静的静物绘画;缪晓春展出大幅的《数字视频》作品是中国艺术家在当代对历史文化的观察与再解读;同时展出张小涛的《三维数字》影像作品,他从中国社会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入手,以三维数字的方式,虚拟了一座城市的变迁和想象,令人身临其境;以及何云昌的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中国社会变化下的个体心灵的自我选择。

在处女花园里展示了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胡曜麟在现场搭出一个装置式空间——徽派建筑老木房子,它来自浙江中国传统民居的一小部分,大约七米乘五米的尺寸,高度大约也是七米。这个房子与人们以往用的房子概念是不一样的,艺术家想强调的是中国整个社会的结构性变化,这种房子恰恰具有这种象征性。这个房子是有几百年历史的中国民居,中国文化的日常性和我们生活的关系都在这个房子里有所体现。

现场展示的房子引来了众多观众的瞩目,似乎使他们置身于中国社会之中,在意大利,看到非常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徽派建筑,其形制与结构都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但是它们在中国却因为各种原因不断减少,而变得越来越稀缺和珍贵,不禁引人反思。它的整体空间又与意大利文明历史中的万圣殿在形式上具有某种契合,视点都收拢于顶部,共同仰望天空,似无限的渴望一样,在望穿悠悠的历史和人类想象。其形制如一个现代装置空间,换位置身在威尼斯古城中,透露着诸多的当代社会思考。

艺术家把抢救保存下来的民居建筑建构拿到威尼斯双年展现场,也是向世界展示我们在快速的中国发展变化中,我们在努力地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同时又让这个文化遗产成为我们当下与未来的中国文化脉络和主体。

每个人的作品都形成一个整体。在现场何云昌带来的作品叫《威尼斯海水》,这个作品就是一个社会行为艺术,他从中国运过来2013个玻璃瓶到威尼斯,灌上威尼斯的海水,玻璃瓶已经贴了标签,都是由何云昌签名,还有编号,从0001一直到2013。灌好海水之后放在花园里的九个桌子上面,在开幕的时候与观众互动,互相可以交换,用自己的一个水瓶或者什么容器去灌上海水,再贴上他准备好的标签。换的这个人要签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贴上去,再把桌子上的水拿走。而这一换,就产生了意义,在这里人人可以享有海水,海水成了一个平等的符号。

舒勇带来的新作品则是他关注社会现象的一次“变位”,由直接转向平和观察,现场做成了一面砖墙,展览作品是1500块“古歌砖”,记录了中国的社会热词,又用谷歌翻译机器做了翻译,有些词汇可以理解,有些则不知所云,中国美术馆馆长对舒勇作品评价表示:舒勇运用智慧,将当下的概念交流和信息传播的差异性体现出来,展现全球化的融合与递减的观念,也是当代社会的现象之一。

变位对于中国,是传统走向当代的转换,强调了事物变化的关系,是中国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写照。“变位”意味着中国在近代以来的社会进程发展的情势和状态,不断追求自身发展的探索和努力,不仅在经济上,中国历经变化和实践,而且在文化形态上,中国也是百年激荡、变化多多。迄于今日,今天的中国文化艺术形态日益多元,引发了社会意识的极大回响和交锋。“变位”还指向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在孜孜以求的实践——如何发展中国今天的文化艺术、如何展示、回应、承载、体现中国的文化诉求与价值。策展人王春辰强调:变位对于文化艺术,意味着创新、创举、创意、使自身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如果言说中国的文化有其悠久历史,但在今天,我们面对的实现和面临的全球文化对话,我们更强调文化的创造和变化。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