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勇参展作品“古歌砖”
6月1日,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如约开幕。在中国国家馆之外,来自中国的多个平行展声势浩大,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瞩目,它似乎预示着中国当代艺术逐步步入西方主流视野,但也显现出不可抑制的狂躁
“我们感叹明星阵容之强大时,似乎忘却了这是威尼斯双年展,甚至误认为走进的是艺术博览会。”百年威尼斯双年展,只不过是趁铅华褪尽之前再捞取些利益,又或许,它会在挫折之后再度崛起.
近半个月来,策展人王林每天都会穿过军械库的钢铁栈道前往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现场,有时朝晖夕阴,有时风雨交加,“布展犹如做菜,菜没端上来时,厨房总是一片混乱。上菜时自然会有序、成型,至于味道如何、可口与否,那就人各有别,让食客自己去感觉了。”
6月1日至11月24日,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如约举行。“我们的主题与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百科殿堂’不谋而合。”今年4月,王林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发布“未曾呈现的声音”展览即将赴威尼斯的消息时曾表示,今年能在5000平方米的展厅内集中呈现156人/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乃是中国当代艺术“复杂而又丰富的真实面貌”的全面展示。
“百科殿堂”的概念来自意裔美国艺术家马里诺·奥利迪(Marion Auriti)。1955年,艺术家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一个设计概念,描绘了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式宫殿,这座博物馆包容世界现存的所有知识,汇集了人类最伟大的发现。尽管这一设想从未实施,但如此描绘世界文明愿景的奇思异想虽有局限,在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马西米连诺·乔尼看来是很有价值的,“这给我们了解如何调和诸如宇宙与自我、个体与群体、特殊性与普遍性、个人与时代这样的矛盾带来了启迪。威尼斯双年展将融合当代艺术作品和以往的艺术作品与发现,通过百科殿堂那样的精彩展览来探寻想象力的驰骋空间。”
在“百科殿堂”的概念下,77个国家馆将集中登场,中国也将以国家馆的形式第三度亮相。相对于去年中国女性艺术家的集体出场,今年的中国馆将由方力钧、何晋渭、何森、刘鼎、邱志杰、曾梵志和曾浩七位男性艺术家的作品组成。在诸多国家馆之外,平行展的声势浩大同样引人瞩目。这其中,囊括上百位中国艺术家的“未曾呈现的声音”还未赴威尼斯就已引发诸多争议。从1993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崭露头角,到2003年设立国家馆,再到2013年浩浩荡荡的平行展,预示着中国当代艺术正逐步步入西方主流视野,也显现着癫狂与躁动。
问题意识
在威尼斯军械库展场,走进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现场,人们都会看到一句醒目的话:“艺术使中国不是世界的威胁,请听听来自中国艺术家的真实的声音。”
“这是威尼斯双年展上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平行展。”展览的意方策展人Gloria Vallese说,这次中国参展艺术家之多、展厅面积之大,“甚至让展览的管理都变得困难。”
所谓平行展,是由私人或私人机构租场地做的展览,是与主展的平等交流,但不代表在水平上可以与主展相抗衡。有意思的是,今年中国艺术家在平行展上的声势之大,令处于外围的平行展颇令人瞩目。
说起策划“未曾呈现的声音”的缘起,王林谈到的是两次在威尼斯双年展策展的经历,“我去过威尼斯很多次,每次路过一家商店,都关着门。”终于有一次,商店里面灯光亮起,王林赶紧进去,店主是两位奉行男权主义的老太太,他边跟老人攀谈,边在店内溜达,意外发现竟有介绍当代艺术的书,“翻开来看,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张晓刚等三四个人,就那几个样式。”那时王林就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呈现和展出都是零星、个别的,尤其是西方策展人在选择中国艺术家时,或多或少都带有理想化的倾向和对资本主义体制的对抗。“这种形式的国际出场是被匹配、被选择的。”因而,王林想策划一场自主性的、真实的展览。
“自主,就是民间的、公民的、个体的学术意识的呈现。真实,就是要把中国当代艺术复杂的面貌尽可能地呈现出来,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最具有交流性的东西。”脑中想好这一主题,王林开始到处打听场地,得到军方有军械库可供租赁的消息,“口袋里一分钱没有,就跟意大利人谈合同。”
敲定5000平方米的场地后,就在全国范围搜集艺术家。“我们组织了11位国内外批评家,由每位独立推荐名单,再筛选。”王林的甄选标准是“在整个历史阶段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选择面覆盖全国20岁至70岁的艺术家,最终,189位艺术家、156人/组成为展览的最终参展对象。
“选择展品时,我比较侧重于艺术作品的‘问题意识’。今天的中国从自然到社会再到精神上都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把这些现实问题呈现出来是需要艺术家的勇气和智慧的。所以我希望从问题意识的角度、思维智慧的角度、人文意识的角度去选择艺术家的作品。”王林说,他将这些作品归入记忆、历史、村落、底层、身体、废墟、家庭、风景、巫咒九大类,“这次平行展并不是想推出某个明星或流派,而是希望借助这个具有全世界规模的艺术展,让世界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状况。”
商业策略
王林清楚地记得,1979年,北京西单出现一帮艺术家,在街头自由展示自己的作品,那种状态让他十分怀念。
王林缅怀的年代,恰是中国当代艺术最渴望获得西方认可的年代。批评家徐子林认为,“也许就是因为对这样的梦想太过迷恋和渴望,以至于模糊了现实和梦境的边界。”
中国当代艺术从1993年初次登场威尼斯双年展至今,已20年。批评家朱其认为,中国艺术不可能再现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牌效应,国内对威尼斯双年展的心态应该更加理性。
“今年,中国艺术家突然成群结队去威尼斯办外围展,有近十个自费的外围展涌向威尼斯,就像一场中国人在欧洲设置的‘十面埋伏’。威尼斯双年展并非艺术的‘麦加’,国内将威尼斯双年展看做是国际艺术的学术‘圣地’,是一个误解。”在《威尼斯双年展的外围展示是一种商业策略》一文中,朱其提到,中国艺术在90年代曾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双年展,现在看来,并未在学术上被国际艺术界承认为一个创造性的艺术流派。他承认参与国际双年展能让国际艺术界关注中国,“但这次中国艺术家成群结队去威尼斯摆摊,跟当时大规模参与国际双年展的语境有很大不同。中国艺术已经失去了当时的前卫、活力。总体水准上不如蔡国强等人,实际上很难再真正引发‘传奇’效应……中国艺术界带着一堆模仿西方的绘画或装置去威尼斯,已经没有意义。”
朱其相信,“中国艺术应该在自己国家建设学术,理论家写出好的理论著作,并使批评国际化;艺术家对世界性的问题作出回应,并找出自己的语言形式;中国不再需要将好作品搬到别人家门口。因为艺术做好了,人家会主动来中国看你。”旁观此次中国艺术家的倾巢而出,他认为其主要诉求还是推动国内资本对参展作品的购买,因此得出“威尼斯双年展的外围展示是一种商业策略”的结论。
徐子林也撰文称,20年过去,国际艺术界对中国当代艺术仍停留于两个印象,“其一是一群光头在傻笑全世界炸火药;其二是全球为之诧异的漫天飞舞的价格。除了这些,西方社会仍然看不清中国的当代艺术。”相反,国内艺术界对威尼斯双年展的热衷倒是显现了艺术家的浮躁功利之心。
“中国艺术市场缺乏合理的价值判断。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国人对真相缺乏了解。”徐子林看过今年公布的一系列参展艺术家名单,可谓群星闪耀,“但我们感叹明星阵容之强大时,似乎忘却了这是威尼斯双年展,甚至误认为走进的是艺术博览会。”他认为,百年威尼斯双年展,只不过是趁铅华褪尽之前再捞取些利益,又或许,它会在挫折之后再度崛起。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