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匡时拍卖行北美公开征集活动的宣传海报。
北京匡时拍卖行创始人董国强在征集活动现场。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狂热需求使得国内的藏品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国内拍卖行纷纷在海外淘宝。
从2009年起,国内各大拍卖行都在海外征集拍品上大张旗鼓,对象主要是海外华人。一方面,他们手里的艺术品大多来自私人收藏或家族传承,在市面上曝光和流通的次数很少,“大部分东西都是第一次现身,挑选的余地比较大”,保利中国书画艺术部业务总监李雪松说。另一方面,与国内卖家以投资为目的、要求利益最大化的特点不同,海外卖家对价格区间的选择较为宽松。两点综合作用使得海外回流艺术品非常受市场追捧,拍卖成交率较高。
成功试水海外公开征集拍品后,国内各拍卖行先后在港澳、东亚、北美、欧洲等地的大城市设立办事处,进一步争夺资源。仅2011年秋拍,北京保利、中国嘉德、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北京匡时、北京艺融、北京华辰、广州华艺共推出海外专场26场,总成交额超过18亿元。“目前各大拍卖行至少有一半拍品来自海外”,北京匡时拍卖创始人董国强说。
2011年北京保利春拍的“吴冠中专场”中,25件海外拍品总成交价超五亿元,成交率100%。同年北京匡时春拍首日的“海外回流近现代书画”专场成交率近97%,总成交额2.13亿元。当年秋拍中,匡时从美国收集的长达八米的元代书法长卷《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以8,80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总价为1.01 亿元,创造了元代书法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
海外征集会不仅是对拍卖行在短时间内鉴别真伪优劣的专业能力的考验,更是一个关于信任的复杂心理交涉过程。董国强在纽约接受采访时说:“我们面对的主要是华人,思维虽然是相近的,他们也知道艺术品拿去中国卖得贵,但不了解中国的人还是会担心,觉得把东西拿到中国去拍卖带着赌博的性质。他们怎么放心把几十甚至上百万的东西交给你。中国人的契约精神是非常淡漠的,我理解海外藏家的这种担心。”
从2006年北京匡时成立至今,董国强投入了大量时间在化解海外卖家对国内市场的成见上。“一方面是征集,一方面是咨询和鉴定,很多人拿来不给我拍,我还是会帮他估个价,告诉他如果低于这个价格就不要私下卖掉”。他这么做是希望海外华人能更快打消怀疑心理,还原艺术品拍卖的正常交易性质。
香港和台湾有很多企业家在大陆经商多年,那些了解中国本土市场的旧友最先成为董国强发展海外市场的依托。借助他们的力量,董国强在美国几个大城市一点点地渗透和说服,然后再通过现有客户去发展新客户。
那个拍出近亿元的元代手卷就是通过这个途径得来的。“藏家是清末民初上海最后一任道台蔡乃煌的后人。在这之前我先跟另一个客户建立了关系,替他拍卖,他很满意之后又介绍了他的亲戚,这才有了这样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她给我们的底价只有10万美元,而作品送到北京我看到后就马上告诉委托人这件作品至少会卖到几千万人民币,事实也证明了我的判断。”董国强回忆到。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