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塞尔:在艺术本土化面前仍困境重重
0条评论 2013-06-03 10:38:56 来源: 东方早报  作者:朱其

2013首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VIP预展现场(一)

2013首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VIP预展现场

面对“上海当代”的流产,“艺术北京”在困境中的挣扎,人们不约而同将目光转向香港艺博会。在大陆当代艺术市场短期难以走出低迷格局的状况下,瑞士巴塞尔集团接盘香港艺博会,一时间成为艺术市场的一个新“希望”。

2013年5月的香港艺博会是巴塞尔接盘后的首次亮相,除了参加威尼斯外围展,国内艺术圈大部分人都跑去了香港,甚至在香港也冒出一些大陆的外围展。巴塞尔的名号为香港艺博会增加了一份说辞,香港艺博会在一些场合也被正式称为“香港巴塞尔”。但艺博会本身却并无多大变化。外商画廊的参展规模、到港参观人数、成交量并无突破性进展。

与瑞士本部的巴塞尔和美国迈阿密巴塞尔相比,香港巴塞尔请来的外商画廊相当于中上水准。像瑞士和迈阿密的一线画廊基本上都没有来,比起国内艺博会的中下水准,香港巴塞尔的参展画廊还是明显高出国内的整体水准。但这不意味着香港巴塞尔必然是中国艺博会的希望。事实上,艺术北京与香港巴塞尔都不是中国艺术的市场结构或创作结构的最好状态。

在画商和作品结构的整体上,北京艺博会鲜有高端买家,香港艺博会会吸引一些香港的上流社会买家,但这个比重也不会一下子增加太快。从香港艺博会现场看,参观者多数是香港的高管阶层,真正国际和香港上流阶层的大买家身影仍较少。其原因在于香港巴塞尔虽然场面比艺术北京好看,但画廊群所展示的仍然是一种西方化的艺术品,艺术北京与香港巴塞尔之间不过是70分与80分的区别。

国内有关对艺博会、拍卖、画廊业的市场分析偏重于宏观经济、资本流动性和政府制度的影响,但忽视了市场最核心的因素:艺术的本土化和创作水准。艺术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国内艺术市场的从业人群这些年过度相信资本营销的力量,但已逐渐证明这是一个错误。艺术市场的兴衰跟电影、音乐市场的规律一样,任何文化产品的市场首先是一种本土化的内容市场,如果艺术作品的内容及其语言形式没有根本上与本土融为一体,就很难受到本土资本的倾情支持。

2003年以后,尽管大量资本介入,但实际上仍然是数千万或数亿规模的中小资本,真正大规模的资本仍未进入当代艺术市场。无论是大陆或香港,主宰艺术市场的核心群体仍然是官员和顶级富豪。艺术圈或艺术市场事实上一直在讨论一些空洞的华而不实的经济大走势,比如中国拥有多少财富,国民经济还将翻几倍,在此背景下必然会使艺术市场总额翻倍云云。宏观经济有时跟艺术市场并没有内在联系,好比香港的经济财富一直让人侧目,但并未催生出一个国际艺术市场。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