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首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VIP预展现场
根本上,国内的艺术市场仍然不懂得大陆和香港的上流人群的审美趣味。中国社会包括香港,审美趣味已出现阶层化,比如权力或豪富阶层,越来越趋向于书画、京剧、古琴等传统的审美趣味,即使香港的上流阶层其审美趋向也并不喜爱西方化的当代艺术。两地的中产阶层的审美则是分化的,一部分喜欢西方化的当代艺术、一部分喜欢时尚化的当代艺术、一部分则喜欢古典艺术。当代艺术在单价作品十万以上的销售所能购买的人群在中产阶层中仍占少数,在上流阶层则更凤毛麟角。
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对当代艺术市场而言,2005年至2009年的市场热只是一种资本的流动性泡沫,未来十年不可能再来一次资本泡沫。目前所处的市场困境,与上世纪90年代的电影市场有相似之处,即电影作品普遍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作者电影,从内容到语言只是西方的先锋艺术的二流模仿,但又脱离本土的精神状况。近十年电影在大陆逐渐打开市场,主要原因有三:一、建立了一个相对成熟的电影市场模式;二、90年代的盗版影碟完成了对公众的电影文化的启蒙;三、在吸收香港、韩日电影的基础上,使电影内容及语言逐步接近本土化的市民文化。
如果以电影市场为参照,香港和大陆的当代艺术都未真正做到上述三点。由于国情原因,私立的基金会制度尚难立法,使得艺术市场难以资本升级;由于博物馆和艺术史的社会启蒙尚未完成,尚难形成类似电影受众普遍化的艺术鉴赏的中上水准;由于学院教育的训练滞后和当代艺术创作的个人化,艺术本土化的创作转向一直没有能真正做到。
巴塞尔集团是一个市场运营机构,它尽管在国际收藏界人脉深厚,但并非万能。巴塞尔集团只能说服中等水准的世界画商来亚洲,但并不能强迫一线画商集团来港。因此,香港巴塞尔仍然是一个有限的优秀派对,显然它并不能真正撬动不急不忙不显山露水的香港上流阶层,香港巴塞尔的繁荣仍然要依靠大陆的经济和艺术崛起的背景,但这个大背景目前陷于泥潭,这还不是一个短期困境,而是可能需要经历十年阵痛的一个周期。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