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景泰蓝:景泰蓝收藏洼地中的洼地
0条评论 2013-06-05 14:13:01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廖阳

8瓶8色“四季吉福大瓶”(1970)中的白瓶,是一套中最难烧制的。

8瓶8色“四季吉福大瓶”(1970)中的白瓶,是一套中最难烧制的。

收藏路上的小插曲

吴林现收的年代最早的景泰蓝是明朝的一尊小酒具,在前几年的一次拍卖会上,吴林以不菲的价格将其拍了回来。如何判定它是明朝物件?吴林解释,该瓶周身颜色未超过七种,花纹间隙大,且用的是中国本土产的土铜,而清三代景泰蓝基本用英国铜,清中期用德国铜,清晚期则用日本铜,这些细节为藏品的年代属性做了佐证,“很多时候,藏品是真是假藏家一摸就知道,就像能对话一样,能感觉到它的呼吸。”

让吴林颇为得意的另一件藏品是其七八年前从一位华侨手中买来的红宝石翡翠画珐琅花盆(乾隆时期),盆中花朵的做工尤为奢侈,花心由红宝石和绿翡翠镶嵌,花瓣是红珊瑚,叶子则是玉石片。

吴林收的景泰蓝多为宝蓝、紫黑、琥珀、墨绿、深棕色,但亦有一件白色景泰蓝突出重围。这件名为“四季吉福大瓶”的藏品于1970年代由北京工艺品总厂制造。当时,景泰蓝大师金世权、张同禄联手合作,集结一批能工巧匠用近一年时间做了一套8瓶8色的“四季吉福大瓶”,瓶身上下是波斯图案,瓶身中部则是“喜上眉梢”、“锦上添花”等四季各异的花样色彩,集合了金世权在弯如钩等掐丝艺术上的表现,亦凝结了张同禄制作景泰蓝凝重、深厚的108道工序,是两位大师名动一时的合作之物。这8只瓶子当时每只售价5000美元,刚摆上工艺品总厂展厅,便被欧洲游客买走7只,白瓶因为最难烧制,则在工匠要求下留在了厂长室。1990年代末北京工艺品总厂破产时,吴林将其买回,“后来有个日本人在我这坐了一下午,出价25万美元,我没卖。卖了还不得被骂死?”在他看来,这尊白瓶裹挟了景泰蓝在民族艺术上最难得的传承。2010年,吴林与张同禄合作出过一套颇显豪迈大气的景泰蓝十二生肖大尊,并摆在世博会主题馆贵宾室内长达半年。

吴林也笑着讲了一段自己在拍卖会上的小插曲。十多年前,吴林曾用一千多元买过一个清末民初的景泰蓝小罐,后将其转赠给合作多年的伙伴。没多久,为试炼小罐的价值,朋友转手便将其拿到了拍卖场。在三波人的竞相追逐下,小罐一时被抬到了13.2万元的高价,朋友仿佛瞬时感到了小罐的艺术美,喊了句13.3万元又倒贴钱将其买了回来。“喊到13.2万元时,我真想让它拍出去。”吴林当时正好坐在拍卖现场,只是朋友并不知情。他没有责怪朋友的意思,他也想看看这个藏品的确凿价值。没等拍卖结束,吴林就悄悄离座了。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