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计划、抓落实抢救濒危是重点
2009年10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锦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脆弱现状再次引起重视。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这既与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指导方针基本一致,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特点和规律的经验总结。
“4年来,我们认真践行向联合国承诺的各项保护措施,使黎锦技艺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基本改善了濒危状况。”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邓景华表示,海南省专门成立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领导小组,按照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诺,制定了黎锦技艺保护五年规划和分年度计划,将任务分解到每一个责任保护单位,并按照计划检查落实情况。
“在资金投入方面,2009年至2012年中央共投入该项目保护资金1850万元;省财政2010年至2013年共投入该项目保护资金2515.84万元,远远高于我们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诺的政府和社会共投入该项目保护资金595万元。”邓景华介绍,这些资金主要用于5个市县传承人的培养、传承活动及培训、传习馆的建设、原材料生产基地建设、传承村建设、项目资料整理建档及数据建设、实物的征集、扶持教学等。
“同时我们还在探索黎锦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目前多数通过自产自销或者集中征购两种不同的形式进行生产和销售。”邓景华说,近几年随着黎锦的文化艺术价值得到认可和旅游业逐渐发展,黎锦的销售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制作者自产自销的黎锦产品,由于具有工艺水平高、生产周期较短、交易方式灵活、价格较低等特点,大宗订单日渐增多,常常需加班加点,供不应求。”邓景华介绍,海南省今年命名了3家黎锦技艺的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他们均在坚持保护核心技艺的前提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