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芹斋藏书特点在于数量大、专业化,从20世纪初流传至今,历经众多藏书人之手,自然受到市场追捧。在2012年9月中旬纽约亚洲艺术节上,纽约佳士得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拍卖——“学无止境:亚洲艺术书籍系列”专场拍卖,上拍有关中国艺术的重要书籍及文献资料,大部分都出自于卢芹斋。
在那次拍卖中,“学无止境;亚洲艺术书籍系列”专场成交总额为129万美元,而卢芹斋收藏的古艺术文献基本都以超过估价5倍以上的价格成交。例如,日本学者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著的《云冈石窟: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窟院的考古调查报告》估价5000至7000美元,以7.45万美元成交;一套卢芹斋1940年在美国举办“中国石雕展”时出版的展览图录,估价仅为500至800美元,最终以5.62万美元成交;卢芹斋收藏的一套原盒原函的《宋画精华》估价800至1000美元,成交价高达7.45万美元,由此可见,卢芹斋藏书的受欢迎程度。
巴黎红楼是卢芹斋在巴黎的古董店,一座装饰着红色宝塔的中式建筑,至今尚存,已成为巴黎市保护建筑。2012年,卢芹斋的后人重新买回了这家店,将这里建成一家展示亚洲艺术和古代纺织品的画廊。画廊艺术总监杰奎琳表示,她很钦佩卢芹斋让西方人对中国及亚洲艺术产业感兴趣所做出的贡献。据她介绍,卢芹斋去世后,其书籍和收藏品通过不同的途径散佚世界各地。2012年纽约佳士得所拍卖的图书和文献资料,都是卢芹斋曾经珍藏的,在世界各地的艺术市场上,还能见到卢芹斋经手的藏品和收藏过的文献资料,巴黎红楼现在也有部分卢芹斋当年留下来的书籍、通信和摄影作品。
百年以来,很多艺术品在战乱和意外事故中被毁,美术文献也一样,留存至今的早期文献显得弥足珍贵,有的甚至成为孤品。比如,在上海泓盛的这次专场中,就有卢芹斋收藏的《欧美重要私人珍藏远东艺术陶瓷》一书,当时是限量出版,不对外公开发售,只在陶瓷同好中交流,除去书中各大收藏家人手一册外,坊间几无流传。赵涌说:“这套书出版时间在民国初年文物走私最疯狂的时期,对于了解当时文物流失的走向脉络非常有帮助。”
历代杰出私人收藏家收藏的图书名品,本身就经过挑选淘汰过程,只有那些真正的好书,才能在大藏书家手中被珍藏传承下来,其价值已被历史验证。
从中国收藏发展史来看,20世纪之前的收藏大多是根据收藏家的个人喜好展开的,没有相应的资料进行梳理,也没有相应的文献资料对藏品进行描述。对艺术品进行系统性的收藏,带有出版物的整理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赵涌介绍:“卢芹斋正好介于中国文物和收藏品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新旧收藏观的转换,东西方的碰撞,他收藏的这批书籍对文物艺术品的收藏具有资料梳理的重要作用,这些出版物不仅记录了当时文物艺术品流传的情况,也是我们现在追溯流失文物艺术品的重要文献资料。”
近年来,美术文献已经逐渐成为单独的收藏品种,甚至国内很多拍卖公司相继设立单独的“美术文献”专场。美术文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献性和存世的珍稀性两方面,不仅使今天的研究者和藏家能够了解当时的藏品,对收藏的过程和历史的梳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早期美术文献的存世情况来看,由于印刷条件和当时市场需求的行情,当时的印刷量就不大,从现有统计来看,1949年之前出版的美术文献量很少,尤其是关于中国艺术的出版资料,大部分存世的文献都被图书馆、博物馆或者一些资深藏家珍藏,很少出现在市场。在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中国文献资料存世也非常少,尤其是经过大藏家之手得到广泛重视,可遇而不可求。
收藏都追捧藏品的珍惜性,文献收藏也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喜欢。赵涌介绍,现在已经有藏家专注于收藏艺术文献,这部分藏家的组成和背景都比较丰富,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看中这类藏品。“古代美术文献存世很少,文献价值高,在历史、政治领域也有重要文献整理出来,虽然是一个新的板块,但随着价值的提升,入门门槛也越来越高。”他说。
随着收藏观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研究型藏家随之出现,收藏过程就是研究过程,他们会更加注重收藏品背后的文化价值。2010年之后,越来越多的藏家也认识到藏品文化和艺术内涵需以相关的知识的支撑,文字资料、出版资料的重要性得到重视。“没有艺术品和收藏品,不可能出现这些文献,没有文献的进一步研究和挖掘,艺术真正的价值和内涵也得不到体现。”赵涌强调。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