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银行”买画来出租
0条评论 2013-06-14 09:28:02 来源:人民网 

“艺术银行”买画来出租

“艺术银行”买画来出租

3月25日,台湾文化部门负责人龙应台宣布艺术银行成立。

“艺术银行”买画来出租

“艺术银行”买画来出租

有些人拥有非凡的视觉艺术创作才能,却因无缘得遇伯乐或无处展示作品而一直藉藉无名;有些人对艺术品挚爱深切,却苦于囊中羞涩而只能往家里的墙上贴些名作的复制品;有些公共场所,因缺少艺术创意的点缀而显得苍白寡味让人无心流连……碰到这一切,应该怎么办?且看台湾的解决之道——“艺术银行”。

“艺术银行”是个什么东东?

在一般人看来,艺术属“阳春白雪”,那是文艺家的事儿;银行则沾染了铜臭气,是资本家的事儿。当艺术遇到银行并合体,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本土艺术的福音

且慢说二者水火不容。艺术家也是人,不但创作有成本,还要吃饭睡觉租房子。这些开支压力,在他们能“闲来写幅青山卖”的功成名就之前,显然是个不小的问题。名满天下的荷兰画家梵高一生穷困,不得不依靠其弟弟的接济才能勉强维持生计。但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工作者都有一个有钱且愿意接济他们的亲戚。如果能有一种方式,既可以为刚起步的艺术家提供经济支持,又可以促进艺术品的流通提振他们的名气,何乐而不为呢?现在,名为“艺术银行”的福音真的来了。

过一段时间,台湾的松山机场、桃园机场、高速公路休息站、台北火车站、港务公司营运大楼、医院和酒店大堂里,可能出现一批带着台湾本土艺术气息的作品,并且不断流转、变化。并非这些公共空间的负责人忽然将预算倒向了艺术品投资——这些作品很可能是租来的,而且租金并不太高。因为,这是台湾“艺术银行”计划的一部分。

说白了,“艺术银行”就是艺术家与市场的“中介”,而台湾“艺术银行”的“中介”是政府。“艺术银行”由当局文化部门出面收购本土艺术家作品,以合适的价格租赁给机关或企业美化空间,让作品走进大众生活,被更多人看见。这样既鼓励本土创作,促进艺术品市场流通,也培养民众的美学修养。

当局支持其来有自

多年前,身为作家的龙应台应邀到一个美国大使馆参观,一进门便被带到美国艺术家的作品前欣赏他们的作品。它们在进入龙应台视野之前,已经被带到全球各地的美国使馆巡回展出过。美国人推广本土艺术的热情给龙应台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作为台湾当局文化部门负责人,她借鉴这种做法,在台湾推出了“艺术银行”计划。

艺术银行虽是“外来物种”,但同台湾多年来“政府扶持艺术”的政策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在20世纪90年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当时“文建会”筹建的“艺术家之屋”,该委员会还给艺术家进行创作无偿提供了很多场地,较为著名的有台中20号仓库、华山艺文特区、高雄驳二特区等。当局的支持促进了艺术的繁荣。

但其后嘉士得、苏富比拍卖公司从台湾撤出,香港变成华人艺术品市场拍卖的总部,再加上近几年大陆画作市场崛起,台湾画廊渐渐被边缘化,台当局该如何解决艺术家发展空间被压缩的问题?龙应台主导的“文化部”调研筹划,最终祭出了“艺术银行”这一招。此举可以让无名画作进入社会从而也进入市场,增加曝光度得到“慧眼识珠”的机会,进而激励创作,发现和培养优秀艺术人才。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