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标准辨认好作品
记者:市场仍然存在尚未被充分发掘的机会,在良莠不齐的作品中,如何去发现这些“蓝筹股”?
郭浩满:关键是准确性的问题,我主要有三点经验。第一个就是有价值的作品,必须是开宗立派的作品。比如齐白石的虾,造型准确,有活力有生命力,是千锤百炼后的画作,具有独创风格。后人可以学得惟妙惟肖,但在价值上就和齐白石的画作差很多。而徐悲鸿的水墨马也是这样,开宗立派、风格鲜明。徐悲鸿熟悉解剖学,运用中国水墨画处理,每一笔讲究力度,画这一类马没有人能超越他。因此首先要了解作品是不是有鲜明的艺术风格,不是学得其他。
除了个性,就是难度高。难度高才会不可取代,因为需要更高超的技巧。例如梁岩的齐白石晚年肖像,画面上的老人很慈祥但充满自信,功力不够就画不出这种线条。与西方油画不同,中国的水墨画不可涂抹修改。一笔下去必须达意,否则只能重新来过。
第三就是高峰期的作品。画家认真精心创作的精品,一辈子不会太多。精品才能体现艺术家的真情实感,使作品真正具有含金量,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画家的成长通常分为学习成长期、成熟高峰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成熟高峰期一般在30至40岁后,直至60-70岁间,此时期,画家的艺术风格形成,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功力扎实,通常是画家创作的最佳时期,许多画家一生中之精品力作或大型作品多在此阶段产生。精品的一张小画,可能价值上百万,但含金量不高的大幅作品,甚至可能流标。
另外,还要排除年龄、辈分和职称这些因素。比如清代画家的一些画作艺术水平偏低,并没有比近现代的精品更有价值。
记者:对于收藏而言,好的眼力很重要。除了这三个标准以外,如何锻炼识别珍品的眼光?
郭浩满:艺术的鉴赏能力永远是只升不降的。永远会往更高水平要求,最终还是优胜劣汰。云峰画苑已举办过1000个以上展览,在实践中发现,观众眼光是很准的。当真的要花钱付出代价购买作品,观众的眼光和专家的眼光其实是一致的。我们尝试过,拿一个画家的20张,请观众选3张会出资购买的,左看右看,还是会选最打动人的那张,最后的结论显示90%的选择很一致。
审美并不是这么神秘,人从张开眼睛开始就在不断接受信息。外界信息的培养,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人的审美。而如果希望特别培养自己的艺术眼光,就是要利用各种机会多看,包括展览画册、博览会、画廊等等,充分锻炼自己的眼力。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