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心态玩收藏血本无归心慌慌
0条评论 2013-06-17 09:24:02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江粤军

反方――

第一信誉财富管理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伍利群(Jack Westover):

“大投资”能有大作为

艺术品作为一种资产配置方式,可以获得较高收益,体现对冲效用,这毫无疑义。

先讲一个艺术“大投资”的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位超级亿万富豪。而且,迄今为止他都可以说是历史上的首富。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他当年的财富是比尔・盖茨的十倍,可谓前无古人、尚无来者。而他的财产基本只传给了他五个孩子中唯一的儿子。1913年,就是这位小洛克菲勒捐了一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400亿美元)建立起一个基金会。在该基金会的投资中,最突出的一项是建立了美国MOMA现代艺术馆,最初的馆藏,是洛克菲勒家族拿出来的八张油画和一张素描。到了今天,这个艺术馆则已拥有超过15万件的作品。后来,洛克菲勒基金会采用的种种创新的金融投资模式,影响了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目前,美国已经有八九千个类似的基金会,其中许多著名的基金会在艺术领域都大有作为。众所周知,艺术家通常都是比较清贫的,这些基金会的扶持、资助对艺术的繁荣功不可没。同时,这些基金会50年的艺术投资回报率,跟全球500强企业的股票回报率相差无几。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洛克菲勒家族旗下的摩根大通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艺术收藏的企业。如今,摩根大通也已拥有超过3万件的艺术品。每一次洛克菲勒家族要进行财产分割,都会举行一场特别的抽签仪式再分配这些作品。可以说,艺术已经成为了这个未来多少代都不缺钱的家族的财富和精神象征。

这样的案例和数据很激动人心,但从中也能解读出,艺术品投资不可能是短期的,如果单纯抱着谋利的念头,你可能等不到收益。艺术投资的作用,更多在于对冲。经济有循环,有阴晴圆缺,股票不可能永远往上涨,当股市行情不好的时候,你或许会发现,艺术品市场非常旺。就像这些年美国经济下滑,但艺术品拍卖的创造力非常高。

当然,如果单看行情,那你的投资永远只能跟风。千万不可抱着快进快出的心理去进行艺术品投资,更不能光看行情,最重要的还是得遵从自己内心的艺术感觉。艺术必须发自内心地热爱,只有从自己欣赏的东西入手,才能做好投资。别人都看好的,除非你爱不释手,否则不要追。在艺术品投资上,眼光非常重要。中国艺术品已经炒得太热,有相当的泡沫了,同时中国艺术品的兑现只能在国内,走出国门,别人就不太认了。而这几年欧洲的经济非常不景气,顶级的艺术品也卖不出太高的价钱,中国收藏家的目光其实可以转转向了。

中立方――

欧洲MAGI’900博物馆总经理瓦莱里奥:

“附加”效应催生文艺复兴

意大利近代艺术品市场兴盛的前三十年,艺术品未尝不像现在的中国一样,更多地被当成一种投资手段。即便到现在,欧洲也仍然有一些人购买艺术品,只是为了升值。

如果你对艺术品没有很大的兴趣,只是单纯将其作为投资手段,那一定要找到值得信赖的机构和顾问,否则,很难买到好作品,赚钱的美梦恐怕会落空。

其实,就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传统而言,很多大资本家收藏艺术品和资助艺术家,本意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其“附加”效应――由此而产生了一大批伟大的艺术家,最后却成为了西方历史上一段光辉灿烂的文明。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可谓是资本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艺术家自由思想的完美结晶。由此,艺术逐步引领了社会的美学风潮,渗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今天,意大利在设计、时尚、装饰等方面能够继续走在国际的前列,文艺复兴功莫大焉。因此,我们也有理由期待,很多人在投资的过程中逐渐发掘自身的欣赏力,慢慢转向了收藏。

真正的收藏必须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才会下大力气研究艺术品,并发现有潜力的艺术家。像MAGI’900博物馆的创始人朱利奥・巴尔吉利尼先生,他从小就很喜欢艺术,在他看来,艺术是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所在,因此,当他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后,他对艺术品的收藏是完全不计成本和收益比例的投入了。他的心愿就是让他的博物馆成为传播文化的胜地,藏品不要变成静态的历史纪念品,只供自己欣赏。他所推崇的三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也已获得国际公众的认可。这样的收藏,才能真正推动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