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拍卖市场遭遇调整 小门类拍品渐受欢迎
0条评论 2013-06-17 13:00:55 来源: 收藏投资导刊  作者:张悦

小资遇上小拍

艺术品拍卖历来都是大资本横行的天下,一掷千万的豪迈也着实让很多人艳羡不已。然而随着国内艺术市场在2012年接连遭遇调整与“关税”的打击之后,原本动辄千万的拍品也变得稀少了许多。而一度被习以为常的“亿元拍品”更是直接销声匿迹起来,成了难得一见的稀罕物件。艺术市场似乎又重新回归到了那个我们不愿意接受的年代,那个艺术市场从起步到辉煌之间的日子。艺术市场的大起大落对那些热衷于将艺术品看做投资媒介的人群而言无疑是痛苦的。但万事总有其相对的一面,在艺术市场被金融资本引入疯狂之时,收藏者成为了远观的看客;而当市场回归到其原本的发展轨道上时,收藏者欣喜地发出了“终于又可以买东西”的感叹。

欣喜的不止是这些名副其实的收藏者,还有那些初入拍卖市场的新人。对于新人而言,艺术品市场的好或坏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况且以他们的资历还不足以左右收藏的方向与标准,毕竟他们只是艺术品的爱好者,还称不上真正的收藏者。

爱好与收藏,看似天壤之别,但其实只是对于艺术品认识的不同阶段而已。收藏往往源于喜欢,只有在喜欢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衍生出收藏的行为,而爱好恰恰是收藏的最初级阶段。在国内,艺术品的收藏群体看似很庞大,但实则还只是一个小范围的群体,真正能够称得上收藏家的人数很少,就如董国强说的“拍卖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圈子”一样,收藏亦如此。

在国内,大众对于艺术品的了解远远不足以生成庞大的艺术品收藏群体。这既是制约国内拍卖市场发展的症结所在,也是羁绊艺术生态发展的根本。试想,如果所有的拍卖公司只在为拍卖而拍卖,而忽略了对于收藏新鲜血液的培养,那么,其结果必然是可怕的。

小资原本是对“小资产阶级”的形容,到了今天,小资已经变成一种生活的方式。如果将小资放入到拍卖领域当中,它也将会换化成一种有别于“大资本”的收藏群体。在今年的小拍当中,市场明显呈现出的成交分段化和下降的重心都在为这些“小资”群体提供艺术品收藏的便利,而这种便利所带来的最终结果也让很多人感到满意,甚至意外。在市场阴晴不定的2013年初春,小拍领域捷报频频:嘉德四季第33年期拍卖会以2.9亿元人民币的总成交额结束,其中11个中国书画专场中三场上演“白手套”,仅书画领域就取得了2.1亿元人民币的优异成绩;北京荣宝2013年迎春拍卖会总成交额突破2亿元人民币,其中仅近现代书画及文人信札一个专场就取得了1.2亿元人民币的不俗成绩。

虽然在上述成绩面前并没有直接数据显示与“小资”群体的出现有多大的关系,但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喜欢艺术品的收藏爱好者的出现,“小资”群体将会给艺术品拍卖领域带来更多的惊喜。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