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三 建筑
“建筑在时代的变迁中和人一样,遭遇着很多相同的东西,导致建筑本身的内涵极其丰富,这也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邀请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应天齐抓住了一个永恒的艺术载体——建筑,无论是《西递村系列》还是《大剪纸》装置、亦或徽州之梦等作品,他用建筑遗存作为自己的创作载体,提出了当下的很多问题。
应天齐认为,人类可以触摸到的历史有两大块:博物馆和生活。博物馆里的遗存都是“死”的,而生活中的遗存是鲜活的,如庞贝的废墟、西递村、古希腊帕布勒神庙等,作为一种传承和遗存,他们是有生命力的,是鲜活的,他们与我们的社会现实同步前行,无时无刻不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密切的关联。另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及建筑遗存的遭遇也是当下人和社会的一种写照,一面镜子,通过这些可以看到自我。“这些遗存可以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因此其在当代的遭遇更值得我关注。”应天齐说,“恰恰也是我要在作品中表达的,我通过建筑遗存切入生活,质疑当下,提出问题,这就好比研究当下的人会显得更有意思。”
关键词四 平等
“借助威尼斯双年展,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变化和进度是有必要的,世界的艺术平台也需要更丰富的色彩。”
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荷兰全球事务基金会主席雷·内先生与应天齐有一段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探讨。雷·内先生说自己在西方是第三代的当代艺术家,而应天齐在中国是第一代的当代艺术家,这并没有问题,但重要的是看艺术家作品所承载的是什么。中国当代艺术家承载的是中国社会的现实,中国几千年传承的文化和当下社会的变迁的这一切都非常独特,是其他地区或国家无法比拟的。当代艺术是一个语言体系的问题,中国当代艺术家在使用这个语言体系时,对西方而言已经不是学习的过程,而是平等的交流过程。雷内先生对应天齐的这次展览感到非常满意,他赞叹道:“展览给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应该说加分很多。”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