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体积的对话:中国中青年雕塑邀请展”
“万国旗”吸引众多参观者
除了世界级顶尖架上油画作品,王璜生也将中国雕塑艺术家,比如隋建国的《中山装》、傅中望的《收·藏·洗·晒》、展望的《假山石在芝加哥——千禧年广场》等雕塑及装置作品带到展厅。其中,曾经在湖北美术馆展出备受争议的《收·藏·洗·晒》饱受关注,众多观众与该作品合影,有人还坐在小板凳上,摆出各种手拿肥皂洗衣服、搓衣服的造型。
王璜生认为这是一件极具雕塑感和视觉感的作品,同时又很具有观念性。“他其实关心的是人们在都市的发展变化中的状态,我们都是拥有小时候晒衣服时那种非常深刻的生命体验,这也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问题。”王璜生说。
斯蒂芬·卡鲁扎《阿卡迪亚3》
布面油画上罩有机玻璃101×151cm2012年作
卡鲁扎酷爱利用大气密度创造最佳效果,他的画布被嵌入玻璃橱窗,前面镶嵌着乳白色的有机玻璃,这种部署就像一位魔术师在进行表演。
迈克·沃尔夫《广场/地基的沉睡》布面油画180×240cm2007年作
沃尔夫在电脑上对绝大部分自己采集到的材料以及收集到的照片进行处理,以便达到将这些零碎材料重新组合形成图像的目的。
科娜丽亚·施莱默
《决定》亚麻布面丙烯、柏油漆及虫胶220×180cm
2008年作
科娜丽亚·施莱默展现了动物与人类的相对存在,二者的象征性身份表明,直面人类对动物世界的感知能够拓展人类的文化区域。
快评
王璜生(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
基弗新作带来强烈冲击
王璜生认为,虽然近几年也能看到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作品在中国展出,但是像这次这么齐全的作品亮相还是第一次。其中,基弗的《失落的字母》给王璜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基弗的作品令我看到了一种新的迹象,《失落的字母》这是他2011年的作品,这件作品带给我的冲击很大。”王璜生解释,在基弗原来的作品中有很大的力量感,但是这件作品转向画面更平面、材质更微妙。他想表现大的世界观和宇宙观的感觉,但是他又透露出一种比较浪漫的美感,他将这种美感与沉重而忧郁的文化巧妙结合。
杨娜(瑞士画廊主)
中国艺术已不局限于水墨
“这次展览是一次极大的成功,能在中国展现出欧洲绘画历史上重要作品,并为中国的观众提供这么多精彩的作品,让我们感觉到欧洲的文化在这里被关注。”杨娜认为,中国的艺术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传统水墨作品,而且面向西方的油画作品,而且有了创新方式。在画面上的色彩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有变化,她很高兴地看到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
访谈
谭平(艺术家)
符号表象意义不是重点
谭平此次参展作品《无题》契合了新表现主义的另一方面,就是观念性。绘画对于谭平来说,心手相应是重要的。“在我笔下诞生的线条,其实是一个圆圈抑或是一条直线,现在的圆与覆盖前的圆或线看起来一样,现在的线和覆盖前的线也似乎相同,但是线条内里所蕴含的质与量,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在这个自然的转变下,圆与直线在符号表象上的意义已不再是我关注的重点。”谭平享受着每一次落笔于画面的涂绘声中,色彩与他的心相撞,唤起他倾诉的欲望。
傅中望(艺术家)
用晒衣服唤醒日常记忆
傅中望此次参展作品为《收·藏·洗·晒》,这个作品对傅中望来说,不是他个人的作品,而是社会各界共同创作的作品,是反映公众对晒衣服这些日常行为的记忆。“这件作品更真实、更有力量、更直接。这件作品我们可以去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去观赏。”傅中望说。
张方白(艺术家)
新表现主义与水墨融合
画家张方白自称深受新表现主义影响,此次展出了他2012年创作的《凝固》,他简练且独特的绘画表现让人置身于一种原始又玄秘的氛围,直抵人内心深处。张方白对鹰的描绘不专注于外在的真实表现,而是将德国新表现主义与中国传统水墨融为一体,大胆地用粗黑、凝练的色块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在20年前,我深受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影响,随着艺术的发展,也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创作语言。”张方白说。
【编辑:文凌佳】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