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难解“近渴”
0条评论 2013-06-21 10:35:07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贾理智

只锁定在世艺术家作品,却“避开”古玩、古董等文物,民间收藏鉴定难似乎并没有得到缓解。

5月底,北京市文化局批准了5家单位成为北京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这一举措让多年来呼吁建立第三方鉴定机构的愿望得以初步实现。然而,这批试点单位的权威性、鉴定范围等让不少人觉得暂时还解决不了众多收藏者鉴定难的难题。

千呼万唤始出来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举动是去年年底文化部宣布将起草《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的延续。今年3月,文化部在杭州召开了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会议,5月下旬出台的《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和陕西五个省(市)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   

众所周知,鉴定难一直是困扰收藏界的“顽疾”。尤其是近年大量赝品充斥市场,鉴定机构鱼龙混杂,鉴定专家良莠不齐,更让业内人士一直呼吁尽快在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建立公开透明的艺术品第三方鉴定机构。此次5家北京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的出炉,让第三方鉴定机构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中国文联部级课题研究课题组秘书长陈裕亮对此认为,政府指定艺术品鉴定机构,首先解决了政府、执法机构的鉴定估价需求。而此举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建立市场秩序、规范艺术品交易,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保证和法律的依据。北京天问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季涛则认为,此举对当今艺术品市场的鉴定评估工作将会起到一定的规范、引导作用。

为什么是这5家

虽然业界对于北京市文化局批准5家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的举措给予肯定,但“为什么是这5家”的疑问却萦绕在不少人的心头。在他们看来,在这5家试点单位中,除了雅昌公司与《中国书画》杂志社与艺术品有关联之外,其余三家都与艺术品有点“不搭”。

据了解,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北京公司主要承担的是对外贸易中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与仲裁。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是一家版权交易平台。中传华彩则主要从事文化会展、演出经纪、艺术品授权、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咨询等业务。

这种“不搭”让北京书画收藏家刘先生感同身受。他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艺术品的特殊性要求鉴定机构必须具备专业性——专业的鉴定团队、专业的制度规范。当他看到这份名单时,与原先想像中的传统机构有所不同,这里没有民间一些艺术品鉴定机构的影子。“中检北京、中传华彩与东方雍和,乍一听名字就觉得拗口、生涩,他们与书画有啥关系?他们的鉴定优势在哪里?他们是如何入选的?”与刘先生有同样疑惑的还有天津收藏者王毅,他说道:“中检的CCIC标识一般出现在汽车、电子产品上面,他们现在居然要鉴定艺术品了。按照这个逻辑,不少生产企业是不是也能鉴定艺术品?”

为什么是这5家?北京市文化局一位工作人员透露:“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的认定是单位主动申请和文化局评定审批的共同结果。目前一切都处于试点阶段,至于怎么鉴定,各单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程序,待时机成熟后,会对公众与媒体有个交代。”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相关部门想通过确立艺术品鉴定试点机构来规范市场的初衷是好的,但艺术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鉴定也没有绝对标准,如果这几家鉴定试点单位只是寄希望于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就来为艺术品验明正身,可能会给自己背上了一个包袱——谁来鉴定这些鉴定机构,并且其鉴定的可靠性也将大打折扣。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