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困局——画廊经营有“秘诀”吗?
0条评论 2013-06-27 14:01:06 来源:《收藏·拍卖》 

索卡艺术中心

库存是制胜法宝

记者:索卡艺术中心应该也是经历过不少的调整,就像台湾在1997年经历的调整,我们想问,在经历过这么多风雨后,您的经验总结有哪些?

萧富元:我觉得是这样,我们索卡从1992年开始开画廊,创了很多的第一。1992年的时候,全台湾都还在做本土油画的时候,我是第一个做大陆油画的画廊。到2001年,我是台湾第一个到大陆来开画廊的,当时大陆有两家画廊,红门画廊和四合苑画廊。2003年我们第一个到韩国去开办事处,把大陆的艺术家推到韩国,同时把韩国的艺术家介绍到中国。

索卡艺术中心在创立至今的21年当中,也经历了很多衰退、萧条、复苏、繁荣。其实我开画廊的时候,正是台湾的第一波画廊快要衰退的时候,虽然也有人继续在买。刚开始我们是自己培养自己的收藏家。

记者:那您当时为什么会决定去开这么一家画廊?

萧富元:我是1989年到大陆来的,1991年正式开始接触大陆的艺术家,我在上海油画雕塑院认识了艺术家俞晓夫,1992年开始把他所有的画买下来,还和他签了三年的合约,当时我在想我买了这么多画等于是买下了艺术家三年的青春,为什么我不推荐给台湾的收藏家呢?所以我当时就找了几家画廊,希望俞晓夫的画能够在他们那边展览。但是每一个画廊都拒绝我,说这个画不好,不愿拿这么便宜的东西来跟台湾竞争,当时就没有人愿意接下他的展览。那我就在想,既然没有人展览,为什么我不自己做一个画廊试试看呢?

1992年已经开始有泡沫了,台南刚好有一家画廊结束营业,然后我就把它的空间盘下来,所以在1992年的年底我就开始做大陆油画,就从俞晓夫他们开始。那时非常不容易,因为全台湾都在经营台湾的本土油画。所以我们当时做画廊的时候,画家也骂我,说我拿人家的东西来跟他竞争,画廊也骂我,说我拿一个这么便宜的大陆油画来捣乱。收藏家也骂我,因为他收藏了几十张、上百张的台湾油画,我把这么便宜的大陆油画拿来,那他这几百张油画怎么办呢?

所以我们办展览的时候,就找一些还没有开始收藏的收藏家。其中有一个收藏家从1992年跟我买画,到现在,收藏了两三百张画,从来没有卖过一张画,我们一直在慢慢地培养台湾的这样的收藏家,刚开始做的时候也很辛苦。

记者:那索卡艺术中心是1992年创立,然后经历了1997年左右的亚洲金融风暴,您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

萧富元:1997年金融风暴刚开始,但是没有那么惨。到1999年的时候台湾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事情,一个是台中“9•21”大地震,死了好几千人;一个就是政党轮替,人心惶惶,台湾艺术市场整体非常不景气。在2000年的时候,我就觉得台湾这条路再走下去是会有问题的,台湾的市场很小。有时候甚至有一个礼拜都没有客人走进来,有时候一个月卖不到一张画,那时候是很惨的。因为我是学经济的,并且常来往于两岸,所以发觉到2000年的时候,大陆的经济已经开始起来。我认为将来大陆一定有一个很大的艺术市场,当时在我们画廊协会开会的时候,我就邀请很多画廊一起来大陆开画廊,1999年的时候我也召集了一批台湾的画廊来参加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会,但是那一次来展览的画廊一张作品都没有卖掉,所以我找他们来的时候,他们没有一个人要来,而且好朋友还劝我说不要去了,我去会很危险。

记者:那段时间在台湾的画廊,是怎么度过这一段时间的?

萧富元:我觉得台湾画廊其实有一个特点,就是规模不是很大,市场非常好的时候它赚不了什么大钱,但是市场不好的时候,它也亏不了什么大钱。你会发现台湾有很多画廊都是一个老板请一个员工,是个体户在经营,它比较容易过活嘛。还有台湾每个画廊都有几个固定的客户,台湾的医生就不受经济的影响,因为看病的人还是要看病。上世纪90年代初,画廊的最大买家来源是医师、建筑师、律师,台湾称为“三师”。从1997年慢慢地有一些企业家、房地产商介入。

记者:所以说当时您来大陆这边发展,应该是想有一个既能规避台湾当时的风险,又能开辟新的市场的规划吗?

萧富元:因为我研究发现很多世界的艺术市场都是由经济来带动的。去非洲绝对没有艺术市场,去朝鲜那边也没有。比如说以前在这里开画廊,像四合苑画廊、红门画廊,他们虽然在大陆开画廊,但是他们也是卖给外国的买家。但是我在北京开画廊的时候,我想卖给北京的当地人,如果想卖回台湾,我直接在台湾开就好了。所以我主要是攻大陆的市场。

记者:当时,在大陆几乎没有市场,台湾经济又不景气,同时在两个地方开设画廊的压力会不会很大?

萧富元:刚开的时候,北京完全没什么买家。我们会培养几个买家,但是只是零星地买一些东西。所以那时候我们基本上都拿台湾的钱过来贴补大陆的画廊。那时候也特苦,我记得我来大陆的时候,租一个房子才1000块人民币,那个房子破旧得不得了,然后坐公交还要倒几辆车,有时候赶时间坐出租车,还不敢坐到目的地,因为再过去就要跳一块钱了。2003年的下半年开始,就是SARS过后,忽然之间买东西的人就多了。2004年初,我就卖过一张1000万的画,现在听说这张画已经出到两亿。

记者:听您的讲述,我们感觉好像这些波动对您的影响不是特别的大,是这个意思吗?

萧富元:我们也没有特别地感受到会发生危机或者是怎么样。主要是因为我们自己有库存。现在我可以不进任何东西,我卖我自己的东西就好了,一年只要卖一两张就可以维持我的画廊。比如我把收藏的朱德群作品卖一张,起码有四五百万,我就能维持一两年。然后我再卖一张林风眠作品,就又能维持一两年。我有1000张库存作品,所以压力不是很大。

我觉得画廊要做得好,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库存,当然眼光要独到。1994年上海的老房子拆迁,并开始大力地开发建设。那时候有很多的古董、老画还有家具就摆在路边卖。然后有一些上海话称为“铲地皮”的人会去买,然后我们再去买。当时我只选择油画,因为我比较了解油画,从1994年到1996年的时候我买了很多油画。因为早期的上海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地方,所以艺术家都集中在上海,包括林风眠、刘海粟、关良、徐悲鸿、吴作人等等这些人都有很多画留在上海。

1994年我们已经做画廊做了两三年,已经稍微有一些资金,我们就买了几百张的老画,这是我们很大的一笔资产。还有以前我们做艺术家是全买断的,比如说我经营俞晓夫,我可能买下他10张画,卖掉五六张,然后剩下的我就库存了。所以一直累积到现在,才有了1000多张的库存。

一个画廊如果没有库存,单靠买卖来维持生活,能维持平常的开销已经是不错了。所以你看在台湾最好的画廊每一家都有库存。但是你的库存也要对,库存不对的话就有问题,到时候这批东西变得没有价值了。台湾也有一个画廊,他自己手上有一万件作品,但是全部没有用。他是怎么买的呢?他当时就到大陆内地,因为内地的画非常便宜,他去找每个美术学院的副教授以上的老师,一张画都几百块钱,他就一直买,买了几千张,上万张,结果这批画到最后也没有价值。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