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妍妍
编者语:近日,嘉德公司对外宣布聘任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胡妍妍女士兼任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裁。胡妍妍1993年加入中国嘉德,见证了嘉德二十年的发展,此次兼任中国嘉德(香港)总裁,从之前单纯性的书画业务转型为管理工作,对于嘉德香港未来的规划,胡妍妍表示:五年内我们侧重项目的扩展,弄清楚应该做什么,如何符合香港本土口味,真正成为连接国内和国际的桥梁。
选择拍卖:既新鲜又好玩
记者:九十年代,拍卖在国内是很新鲜的事,什么样的机缘让您下决心进入拍卖行?
胡妍妍:现在的年轻人面对激烈的竞争对人生的规划会很精细,想得也多,我们那个时候特别简单,首先我本科学博物馆专业,研究生读书画鉴定,之后在文物局做编辑工作,所以我觉得拍卖行很适合我,而且在学校时我翻看过纽约拍卖的图录,介绍每一件拍品和价格,觉得很好玩。拍卖既新鲜又好玩,还和我的专业对口,看到广告很自然就报了名,结果就被录取了,就这么简单。
记者:工作之后与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胡妍妍:比想象的事情要多得多,太复杂了,但当时节奏没有这么快,事情也没有现在这么多,还是挺好玩的。当时我们部门就两个人,可以做主的事情还是很多,我记得当时要写宣传文章,因为其他人都不是学艺术的,我还懂几个术语,写出来之后大家觉得还挺好,就直接用了,挺受鼓舞。当时也很初级,都是一点一滴在学习,也有看东西或者估价错误的,一次失败又上另外一家,有试错的机会,不像现在市场变得这么敏感或者是有记忆力,每个人恨不得做每件事都要99%的成功,没有刚开始那么舒缓的发展环境了。
业务到管理的转型
记者:您在嘉德工作二十年,从书画部主管到公司董事副总裁,现在又兼任嘉德香港公司总裁一职,在工作性质上会发生哪些变化?
胡妍妍:嘉德香港自去年秋拍开始,第一个拍卖项目就是书画,与我以往的工作密切关联,今年春拍除了书画,还增加了瓷杂拍卖,业务量变大。嘉德香港公司的行政主体是从办事处发展而来,大概也有十多年的经验积累,还是相当顺利,而我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将两个部分很好地协调起来。嘉德香港的业务团队和北京是一队人马,兼顾北京和香港,只是说将业务团队和行政团队更好地联系在一起,增加效率。嘉德不论是职能部门还是业务部门都很有经验,而且每个部门都有经理,他们自己做的都非常好,我也是督促大家,协调工作,毕竟我们的工作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
记者:工作性质上更多地由业务向管理进行转变吧?
胡妍妍:其实拍卖行的工作就两大块,一个是业务,一个是管理,协调业务和其他部门。另外很重要的方面,我们是一个服务性的公司,作为领导者来讲,也是服务于两个方面,要么是客户,要么是员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作为我来讲,二十年一直在做业务,所以很多事情还分不开,特别是客户这方面,还有很多需要不断沟通的事情,要学着多做一点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工作。
记者:作为管理者,关注的范围是否会扩大,而不仅仅停留在书画业务上?
胡妍妍:从公司的分工上来讲,我不能仅仅关心书画部门的事情,所以要对其它部门的工作性质多了解,而且我本身也是兴趣广泛,也有愿望多了解其它业务门类,有时候与藏家在一起交流,跟他们学习很多东西。另一方面,这么多年一直从事拍卖,在客户、人脉资源上还比较丰富,我们的客人并不会像公司的业务一样划分的很清楚,而且大家的收藏是越来越综合,一个书画收藏者,深入了解后发现他也藏有几件好的瓷器或者也会关注其它场次的拍卖,有时候比我们业务还了解,其实大家是交叉互动,从这个角度讲,我也会帮其它业务部门间接征集拍品,所以我在中间起到桥梁的作用。
一次香港预展带来的改变
记者:嘉德很早就开始拓展国际市场业务,您能简单回顾一下吗?
胡妍妍:1994年秋,嘉德首次赴香港举行预展,由于香港是国际交流的中心,而我们也想让国际人士看到嘉德的形象,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并且通过这个窗口吸引国外买家。1997年,嘉德香港办事处成立,之后我们发现香港是一个国际运输枢纽,还是艺术品交流的集散地,反而更适合做征集,之后我们的征集业务从香港辐射到新加坡、台湾各地,而香港作为中转地,同时也是福地,艺术品藏得很多,也很深。慢慢地,嘉德在台湾、日本和美国建立了办事处,随着200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暴涨,艺术品市场逐渐扩大,所以我们才有底气,在香港推出一个平台来做拍卖。十年前,每年的营业额仅有两三个亿,实在顾及不到,只有营业额有很大的突破之后才能够支撑打开新的市场,同时,还有诸多外部因素共同推动,打开香港这个窗口。
记者:最初想开拓国际市场,是因为想吸引买家?
胡妍妍:九十年代大家是这么想,后来发现吸引买家是其次,征集成为了重心,因此也促进了艺术品的海外回流,实际上现在在香港的拍卖才真正实现我们早期的愿望,吸引海外买家,今天也真正做到了,1994年进入香港只是展览,还是要到北京拍,中间衔接不上。
记者:具体来讲,从什么时间开始或者某个具体的事件之后发现,香港是重要的征集地。
胡妍妍:1994年秋,首次去香港预展,虽然还是在北京拍卖,但是结果肯定让香港人有所了解,从而才有了1995年秋季“杨永德藏齐白石书画”专场拍卖。在这之前,我们并不认识杨永德先生,由于当时预展在香港中环,很多藏家也都去看,并且抱着半信半疑或者观察的眼光,他们也不知道这样的一家公司怎么样就在香港举办预展,最后的拍卖结果传出去让他们很振奋。当时有一件齐白石《山水册页》517万元成交,创当时齐白石拍卖纪录,给香港很大的震动,之后有一位资深的行家,与杨永德先生关系很好,他们研究了中国的大陆拍卖,决定将那批齐白石书画作品交给嘉德拍卖。我觉得如果没有94年的那次预展,没有很切实的感受,他也很难下决定。齐白石的高价作品被国内买家竞得,我们才发现国内买家的购买能力,反而海外买家的比例很小,相当于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才了解海外征集是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从这件事情之后,我们真正开始拓展海外征集业务,包括后来在香港成立办事处,其很大的功能就是征集。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