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德庆一年行为表演 在不同空间中体验时间
0条评论 2013-06-29 15:02:35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丁晓洁
\
谢德庆:一年行为表演1980—1981(“打卡”)
 
    在中国当代艺术圈子里,谢德庆一直是一个很神秘很具有影响力的名字。他的作品《一年行为表演1980—1981》(“打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经由那些留学美国的艺术家们传入了中国,并影响了众多艺术家的创作。甚至很难说,90年代东村聚集的那些艺术家比如张洹、荣荣、马六明、朱冥等人是否受到过他的影响。包括在2000年后看到的OPEN行为艺术节或是昙花一现的前提行为艺术节上也都能看到谢德庆的影子,对时间的体验,对空间的利用,很大程度上使谢德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巧合,这个巧合不仅有欧洲概念艺术的影响也融合了中国佛家思想中所提出的“隐忍”,忍受成为艺术家私密性的体验,而一旦转换,便具备了“抗争”的种种内在因素。
\
谢德庆:一年行为表演1980—1981(“打卡”)
 
\
谢德庆:一年行为表演1980—1981(“打卡”)打卡机
 
    2013年6月28日, 《谢德庆:一年行为表演1980—1981》(“打卡”)展览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举办,据馆长田霏宇说,这是谢德庆首次在中国内地举办展览,纽约的Sean Kelly画廊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这个画廊同时也代理了像阿布拉莫维奇这样的行为艺术家。这次主要是以文献资料(视频、实物、照片、文本)的形式呈现,展示艺术家每隔一小时打卡一次、一天打卡24次、时间跨度长达一年的行为表演记录,它包含了一张海报、一份艺术家声明和证人声明、一份漏打卡记录、一个打字机、366张计时卡片、16mm影片、366条影片截取肖像以及一套谢德庆自选的“工服”。谢德庆每次打卡的照片记录都是固定的姿势并且没有言语和任何的表情,作品以影片的形式循环放映,每秒24帧,片长约6分钟。与此同时,除了这件作品,展厅墙壁上还展出了其余5件重要作品的图文资料——《一年行为表演1978—1986》(“笼子”)、《一年行为表演1980—1981》(“户外”)、《一年行为表演1983—1984》(“绳子”)、《一年行为表演1985—1986》(“没有艺术”)以及最后一件收山之作《谢德庆1986—1999》(“十三年计划”)。
\
谢德庆:一年行为表演1980—1981(“打卡”)
 
\
谢德庆:一年行为表演1980—1981(“打卡”)资料
 
 
    谢德庆的“打卡”不仅仅是艺术家对生理、心理极限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在作品进行当中的“体验”,这种体验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和艺术家自身的经历产生重合,并延续到不同的作品当中去,当然,在这种分析中不能进行简单的归类,例如,打卡的体验和艺术家在1974年偷渡到达纽约后将近6年的打工经历有关,但由此也可以寻找到一条解读谢德庆作品的线索,那就是由于身份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体现,更深层的则是不同制度间的对抗,而最终生活的体验都将消解在艺术家自我规定的作品范畴中。一年的时间限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像是绘画去除掉的“外框”一样,使“有限”和“无限”的界限模糊,但又不至于完全脱离艺术的边界,即生活还是生活本身,有着不同的逻辑。
\
谢德庆:一年行为表演1980—1981(“打卡”)展览现场
 
    而在作品《一年行为表演1983—1984》(“绳子”)中,谢德庆鲜有的邀请了另一位艺术家来一起做作品,他和行为艺术家琳达·莫塔诺在腰间用一条长约2.4米的绳子绑在一起,却互不碰触一年。又是一年的时间,如上所述,“时间”既是“外框”又是艺术家所设定的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所有的行为都是“局部”,也是构成作品的每个重要部分缺一不可,甚至像“打卡”中漏打记录一样,每个局部都不可或缺。据悉,艺术家琳达·莫塔诺在作品进行期间情绪的变化不断,从歇斯底里演变成拿东西砸谢德庆,这些“变故”正是艺术家所要呈现的另一面。有趣的是,这些都会被记录下来,成为文献,成为视觉产物。

编辑:丁晓洁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