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本贵 邹达清 吕建陶 杜鹃山 连环画原稿
在曾经的红色年代,连环画因其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特点,需求量很大,成为纸质出版的一大主流。特别是江西革命故事连环画,享誉全国各地,长期热销不衰。在70年代有“两江一海”之称,即江西、江苏、上海三地作品全国走红,赣版《杜鹃山》即诞生在这个时期,它是新中国连环画史上《杜鹃山》样板戏唯一绘画版本。
上世纪70年代上半叶,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全国热映,故事发生在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湘赣边界农民自卫军勇劫法场,救出党代表柯湘,智斗靖卫团,营救烈士家属,打土豪、分田地。《杜鹃山》除了有数个京剧版,还有评剧版、话剧版,作为这个故事的发生地,江西人民出版社决定用人们当时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连环画来表现它,作为当年的重大选题推出。社领导俞建章亲自抓,连环画家邱小玉(原省连环画艺术研究会会长)担任责任编辑,成立了南昌市文化局《杜鹃山》连环画编绘组。绘画由黄本贵先生主笔,并由他邀请了邹达清、吕建陶两位先生搭挡合作完成。黄本贵先生曾任当地美协主席并且是省内外知名度很高的中国人物画家,经验丰富,邹达清先生是广州美院教授,功力深厚,吕建陶先生则是从事连环画创作多年的高手。
在当时提倡“唱革命样板戏,做革命人”的环境下,出版社根据上面的要求,提出“画革命样板戏,不能走样。”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它。首先编创人员,全部上井冈山体验生活,与老区人民一起生活,学习,劳动。在思想上提高觉悟,政治认识上提高一个高度。紧接着,出版社、文化局开出介绍信,北上到北京京剧院,每天与演员们近距离接触。杨春霞塑造的柯湘,可以说是红遍大江南北,剧中的经典唱段“家住安源萍水头。三代挖煤做马牛。汗水流尽难糊口,地狱里度岁月,不识冬夏与春秋”,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为全国观众所喜爱。在那个还没完全开放的年代,柯湘的发型甚至也成了女青年追逐的时髦。在北京,三位画家反复观看演出,彩排时也去,画了大量动态速写,人像素描,关键镜头都拍了照,为创作搜集了大量素材。
经过3个月前期准备工作,进入正式创作阶段,为此出版社,文化局,决定选址宜春县三阳人民公社,这里曾举办过三期年画,连环画创作学习班,是连环画创作培训基地,画家们远离南昌闹市,在这里关起门来专心致志的创作,决不敢马虎,因为画样板戏要不走样,就一定要画得像。在红色题材大放光芒的时期,外形描写具有修辞的特点,连环画人物形象的设计,依循了革命样板戏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党代表柯湘,农民自卫军队长雷刚,一个成熟睿智,另一个则血性骁勇,有主有次,性格鲜明。反面人物团总毒蛇胆和他率领的反动地主武装靖卫团,以及投敌为奸的温其久,在形象设计上也要区分性格,善恶分明。为此创作者们画了大量草图,不满意推倒重来,反复修改,经过近半年时间正式完稿,三个画家的强强联合,保证了该稿的高质量,前后历时9个多月的艰辛终于圆满完成了这个没有任何经济报酬,完全是精神奉献的政治任务。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