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天下收藏》这个栏目,是出于一种什么机缘?据说,砸宝环节还是您设置构思的。“遇假必砸”的坚决态度是否与您的收藏经历或者收藏见闻有关?
◎ 原来我只在自己的收藏圈子里自娱自乐,没有想以节目的形式呈现给大众,说起来参与收藏类节目,我是被动地接受选择。早在2002年时,江苏卫视邀请我主持《家有宝物》这个栏目,当时,类似的节目还不多,我主持了一年。后因考虑到藏品和专家的地域性问题,我觉得还是应该在北京做一个类似的节目比较好。后来北京台有此意向,而且也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自然“一拍即合”,就诞生了《天下收藏》这个栏目。
“砸宝”环节是我的构思。自己做收藏,有过打眼的经历;周围媒体也不乏市场存在大量赝品的报道,尤其是当抱着投资和投机心理进入收藏的人越来越多时,假货充斥市场、且愈来愈泛滥已成不争事实。“砸宝”意在提醒人们这个事实。我一直在砸赝品,实际上砸的是人们心中的贪念,就像鲁迅先生《一件小事》中写到的“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警醒世人不能冲动,不能抱着一夜暴富的心理,而且要将警醒一直持续下去,因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作假手段不断出新、不断提高,不秉持一颗警醒的心很容易上当。
但这是否意味着收藏现状真如此惨淡呢?我打个比喻:收藏界好比两池水,一个池子大且浑,一个池子小且清,大池子不收门票,且可浑水摸鱼;小池子门槛高,但水清亮,货真价实,就看人们选择哪个了。当然,小池子是达到一定境界才能进入的。
● “真”便有意义,“假”便没意义,特别强调的真假之辩,是否对收藏兴趣的培养有打击? 如果不论投资回报,只是沉迷于藏品、无论真假都有乐趣,且藉此同样能够兴发稽古之思,真伪之辩还有那么重要吗?
◎ 打击是对的,防止人们上当不好吗?如果真能通过砸宝警醒世人,我倒是很欣慰,实际上心中的“贪念”很难铲除。一来人们收藏热情高涨,很多人想变现;二来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对售卖假货的惩罚,所以,假货充斥,贪念不止,人们上当。
送宝人签了“生死合同”,即意味着同意了“赝品即砸”的节目规则,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我们怕有些老先生承担不了,在砸赝品的那一刻,就会奉劝他们退出,有的听劝,有的不听劝。在砸宝的环节上,我们还是很谨慎的。记得有一次,有位老先生拿了件瓷器,非说是慈禧当年用过的,专家却鉴定为赝品,他不服气,节目散场了还质问专家,说专家不识货,扬言要捐到博物馆去。我当时就说,如果博物馆真收了,我们在节目中当众道歉。后来,当然是没有下文,石沉大海了。
如果觉得真假都无所谓,只是自娱自乐,那也挺好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这么不在乎呢?很少。节目中,我遇到一位老先生,拉了一车的东西过来,绝大部分都是不对的,但他说,我还有好几车子东西,万一有对的呢?反正我也不在乎。这心态也挺好的,就是玩,不论真假。但大部分人还是想着变现的,就得论个真假。
● 后来有人抛出“《天下收藏》砸的是真宝,不乏珍品”的言论,引起轩然大波。当大家都说你砸错时,有没有一丝的后怕?别人的这出闹剧,有没有影响到您?
◎ 我只是觉得可笑,心想这样的言论难道有人相信吗?后来节目组跟首博合办了真假藏品对比展,好像大家也都乐意去看类似的展览。但是当媒体一窝蜂地连篇报道,我意识到原来“真”与“假”的问题,并非像我想象的那样简单,这背后牵涉一个利益关系。
圈内有不少“执着”的藏友,当然必须肯定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但他们中的大部分进入收藏领域是抱着“投机”的心理,渴望一夜暴富,渴望捡漏。一旦否认他们的藏品,他们就觉得是否认了他们的爱国情怀,“民粹”、“民族”两面大旗就被抬了出来。以开证书为业的专家,恰好迎合了他们渴望变现的心理。但赝品没法变现、假证书也保证不了承诺,于是乎两者联合起来做了这样一个局:完全否认“目鉴”、否认专家经验,以此来“安抚”被“蒙蔽的人”:节目中砸了的正是被我们鉴定为“国宝”的珍品。他们需要找一个影响力大,旗帜鲜明的代表,《天下收藏》就成了他们的切入口。
大部分人不懂行,媒体也是抱着做新闻的态度宣传,这样一来,短短几天之内,大家就都被蒙蔽了。这只是一个局,影响不了我。
● 您秉持的收藏理念是什么?
◎ 藏品一定要“传承有序”,能够证明自己的“出身”,自己的“背景”,也就是说藏品也是有“户口”的。
传承有序的藏品,首先不怕“打枪”,有保障。以我自身的经历举例子,早前,我为一本收藏杂志写文章,讲的是一件万历瓷器,也许因为照片的原因,杂志社对此件瓷器存疑。后来查资料得知,瓷器曾多次著录并上拍,疑问便消除了。国外大拍卖行有的拥有200多年的拍卖历史,其拍品的高端性、透明性经过历史的考验,也被全世界藏家公认。瓷器出自于此,当然是值得信赖的。
再者,从投资角度来讲。两件同样的藏品,有传承的必然比没有传承的价格高,贵就贵在“传承历史”。所以,在拍卖市场,有“隔山买牛”的情况,一来有保证,二来有投资价值。
● 多年的收藏经历以及长期主持《天下收藏》节目的积累,肯定吸引了很多人慕名向您请教,您会怎么处理?
◎ 如果藏品来历清楚,又不牵涉藏品之外的因素,我会直言不讳。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如果拿不准,就找朋友来帮忙。但如果藏品来历不清,持宝人神色紧张,或者拿藏品抵账等其他因素,我就是知道东西不对,我也只能说“看不好”。因为,这里面牵涉了太多的利益因素,我不能贸然定论的。假若我是不相干的所谓“开证书的专家”,鉴定一件收800-1000元的鉴定费,当然不用考虑藏品背后牵涉的利益。他一说对,大家都欢喜,趋之若鹜者便接踵而至了。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