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城市文化要懂得人
0条评论 2013-07-05 09:56:33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王一

记者:艺术品也要接地气。

吴为山:创作应该考虑人们最朴素的情感需要,而不是强加于人,成为人们精神世界里一个突兀的“天外来客”。要向西方人学习,要向世界一切先进文化学习,但不要迷信。

记者:作为一位东方艺术家,您的很多雕塑作品都被雕塑的故乡——西方的一些博物馆收藏,在这样的艺术交流过程中,您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吴为山:早期的艺术探索,我也曾走过弯路,一味模仿西方的艺术,忽视了雕塑艺术的民族性,结果就是在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中失去了自己的方位,反而被西方人轻视。

西方文化不等于先进文化,不能靠翻版西方文化获得所谓的世界性存在,也不能把西方流行的文化作为我们学习现代文化的唯一资源。不要只望着西方的背影,也要迎着西方走,要有这种文化自信。

多花一年时间在一个作品的创作上,这个作品就可能多活一百年,为什么不用这一年换取那一百年呢。

要尊重创作的规律,不能“大跃进”。

政绩冲动不仅在雕塑上存在,在建筑方面也一样,很容易千城一面。

记者:除了您刚提到的问题,还有哪些因素容易让城市雕塑给观赏者留下丑陋的印象?

吴为山:城市雕塑的效果如何,要考虑很多因素。雕塑的题材、造型要和空间相匹配,比如休闲广场、政府大楼和学校门口,雕塑的内容和风格都应该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现在我们身边出现了那么多怪的、丑的作品呢?问题可能不仅仅是思想性不足,或是创意不够,还涉及创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另外还可能与我们选择的工艺、塑材本身有关系。塑材其实就是一种语言,它要和造型融合在一起,你用不锈钢做一个闪闪发亮的孔子,就不太合适。

记者:现在是不是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城市不是为了审美而雕塑,而是把雕塑当成了城市的一种标准配置?

吴为山:确实有为了雕塑而雕塑的情况,个别地方还存在权力审美。有时候可能就是某位负责人一时有了个什么想法,就马上叫人做出来,也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去论证,就像有些农村妇人,刚把儿媳妇娶回来就急着要抱孙子。

记者:浮躁的社会心态给作品打上的也必然是浮躁、功利的烙印。

吴为山:很功利,因为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创作出很多作品,艺术家恐怕也来不及思考,来不及沉淀,来不及创新。做雕塑是个慢活,要尊重创作的规律,不能 “大跃进”。

记者:我们的社会似乎得了一种“等待焦虑症”,很多事情都等不及。

吴为山:还是要有耐心,要安静地等待具有精品价值的作品出现。城市雕塑被放在最重要的公共空间里,不仅是给当下人看的,更是给时代、给未来看的。现在多花一年时间在一个作品的创作上,这个作品就可能多活一百年,为什么不用这一年换取那一百年呢?

记者:“城市雕塑热”有时也源自于“政绩冲动”,这种冲动助推了山寨盛行,比如在很多城市,我们会看到似曾相识的雕塑。

吴为山:所以,要强化城市的科学管理,搞项目必须要论证,要有专家委员会评审,要有规划、资金的保障和时间的科学安排,还要充分借助专家集体的智慧。否则,这种政绩冲动不仅在雕塑上存在,在建筑方面也一样,很容易千城一面。艺术没有捷径可走,我们可以吸纳好的东西,但不能放弃它的原创性。

没有境界就没有美,境界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没有生命便没有艺术,一块石头的欢乐与哀愁,与我们何干?

展现的不应该仅仅是历史的定格,或是文化的横截面,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价值观。

记者:您觉得形成“千雕一面”的局面,根源在哪里?

吴为山:盲目跟风就说明缺少思想,还没有抵达应有的境界。城市雕塑不是简单的模型,它的背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在一座城市里的投射,它的存在空间既是看得到的人们生活的现实空间,也是看不到的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空间。雕塑家要同时关注这两个空间。

就像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的,“艺术家要让自己塑造的人物真正成为艺术品,要让它富有生命力,活起来。没有生命便没有艺术,一块石头的欢乐与哀愁,与我们何干? ”

记者:雕塑也是有生命的。

吴为山:对,雕塑不是冷冰冰的,没有血肉、没有情感的东西。作为雕塑家,更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用民族精神去唤起凝聚年轻一代的力量。必须要有这样的境界,没有境界就没有美。境界对艺术作品来说,对艺术家来说,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记者:说到境界,让我想起您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做的几组雕像,很多人评价这个作品不仅让人们触碰到了苦痛,也生发了对和平的向往。

吴为山:遇难同胞绝大多数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很多是妇女儿童,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同胞们在那种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刻画出来,让他们向全世界的人们诉说。所以在创作的时候,我刻意回避了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场面。比如我会用母亲怀抱着死去的孩子来表达绝望,这不仅是现实的描写,更会带来心灵的震动。古代西方人讲做雕像往往是要复活那些死去的灵魂,我的工作也是一样,我要让那些死难的同胞站出来讲话。

记者:好的作品是会触及灵魂的。

吴为山:所以,城市雕塑和公共文化空间所展现的不应该仅仅是历史的定格,或是文化的横截面,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价值观。文以载道,我们创作的艺术作品就是要向社会、向人类、向未来展示我们的价值观,而艺术作品一旦呈现在公共空间就变成了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价值观。艺术家要有担当。

城市文化要懂得人,要懂得人们的内心和情感

一座城市的价值不只在于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更在于它的文化。

流动的文化对城市来说也很重要。

记者: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除了雕塑,还有很多方式可以美化我们的公共空间。比如前不久有位大学生在街上的树洞里画了很多画,让原本丑陋的树洞给人们带去了美感。您觉得美化公共空间,关键是什么?

吴为山:城市的公共空间应该像交响乐章一样,结构上有高低起伏,功能上合理分布,还要承载城市的历史文化。另外,我们今天的建筑、雕塑、街道和我们城市的自然风光、山脉、树木、湖泊之间,也都应该有机地融合。一个公共汽车站、一个扶栏、一只垃圾桶、一个灯箱,都是城市的家具。它们的设计风格和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都要相契合。

一座城市的价值不只在于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更在于它的文化。城市文化要懂得人,要懂得人们的内心和情感,这样才会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空间,雕塑出好风景。

记者:雕塑是一种静态艺术,动态的公共文化活动是不是也要和城市相适宜?

吴为山:流动的文化对城市来说也很重要。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节,有的搞服装节,有的搞旅游节,等等,这些都是流动的文化。这种文化要和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相关联,比如上海是个现代的城市,搞些现代设计放到上海就比较合理,但如果把一个现代设计放到不太发达的、相对封闭的地区去,虽然这个地区也可能有它的现代性,但是和放到上海的效果就会很不一样。

【编辑:文凌佳】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