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文化自觉与“玩物主义”( Object-Runminationism):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学习、拷贝西方现代艺术的历程。在这个进程中,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经验也在抬头。其中,“玩物”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经验,经由一些艺术家的个人实践和创造性转化,正在成为中国艺术现代性重建最具活力的力量。与中国急剧膨胀的国家力量不同,这种文化软实力的彰显,正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体现。近年来,文化界和批评界对所谓“中国性”、“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等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问题的关注和论争,正是这一现代性焦虑的反应。
《尚书•旅獒》言:“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物,与心相对。”是心理之外独立存在的东西;“志,知也;知,接也。”是指接触,即一个人对外物的感知能力。
儒家以“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为士人的终极追求。故古人所谓“玩物丧志”,是指因为玩物而丧失了对外物的感知能力。沉迷于玩乐的事物,使人丧失进取精神,从而淡于功名的追逐。然而,物是有灵性的,更是有生命的。不管是大地生产或是工坊制造,都汲取了天地日月的精华,凝聚了人的智慧和灵性。至于一块石头或一方砚台,一件瓷器或一瓶美酒,它们从被使用变成被把玩和收藏,完全取决于人与它们的缘分,因为在当前这个物质的社会,物多被重视其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炫耀价值,至于把玩的过程和乐趣,并非人人在意。与物结识,是因缘,愿意把它藏着、看着、玩着,是爱它。于是就有了“玩物主义”一说。“玩”是不可以随大流的,不可以因时髦而玩,亦不可以因炫耀而玩,这便是作者要说的“主义”。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冯峰、管怀宾、何多苓、韩湘宁、李华生、任小林、孙良、叶永青八位艺术家,无论其所凭借的创作媒介为油画、水墨,还是雕塑、装置、影像,其创作实践和生活方式,都可以在“玩物”这一微观的叙事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中找到清晰的文脉。“玩物”在他们身上,既是一种思想方法、观看态度、美学方式和叙事策略;更是一种身体实践和生活方式。作者藉此八个艺术家的创作案例,运用“知识考古”的方法,试图通过重构艺术家及其创作的日常生活史,将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写作置于微观叙事的背景下,重新发掘“玩物”这一传统美学方式与身体传统在当代语境中的意义,从而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自觉”与现代性重建,提供一种基于当代中国人自身历史经验、文化经验和肉身经验的贡献和积累。
三、艺术家及其作品
1、冯峰的“身体实验室”
A、 作品名称:生殖生理学故事。
B、作品媒介:装置。实物、雕塑、影像和图片。
C、其作品包括一个挂在墙上播放视频的平板显示器,几件立体的小雕塑(有陶瓷、水泥、木雕)。墙上的文字为计算机刻字和丝网印刷,还有图案直接画在墙上。
D、冯峰生于1960年代。他的艺术工作跨界于雕塑、装置、设计等领域。其作品有一种类似中世纪的“实验室”气质,混搭于科学、医学、艺术之间。混淆了科学、巫术与炼金术之间的概念和边界。理性、冷漠的形式之下隐含一种癫狂和暴力。此次展览重点讨论他作品与身体实验之间的关系。
2、管怀宾的故园与迷城
A、作品名称:“井园”与“光釰”。
B、作品媒介:装置、影像。
C、装置《井园》为一170 cm×170cm的圆柱体,影像作品《光釰》用三个视频挂于墙上播放。
D、管怀宾早年求学于苏州工艺学校与杭州浙江美术学院,研习中国传统绘画,并在江南诸多私家园林中生活、工作过。后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学习,与日本物派艺术有渊源。他是中国目前最具实验精神的艺术家之一。工作方向为装置、影像及观念艺术。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江南文化情结通过“园林”的意象转换为一种全新的时空意识和物质,特别耐人寻味。
3、“行旅”中的韩湘宁+韩仪
A、作品名称:溪山行旅。
B、作品媒介:水墨、影像。
C、这次展出的韩湘宁四件作品包括:a、六十年代人像,b、溪山行旅(与女儿韩仪合作),c、纽约拓画作品,d、关于大理、纽约的影像作品。
D、韩湘宁是美籍台湾艺术家。早年在台湾参加“五月画会”,为华人现代艺术的先驱。后从纽约移居云南大理。筑而居美术馆于洱海边上。他在美国时以超级写实主义画风立于画坛。后以墨点拓写“溪山行旅”意境。韩湘宁作品中的“行旅”情怀与山水行脚,彰显了他一生坚持的“不是东西”的玩物主义美学与生活方式。
4、何多苓:带工作室的花园
A、作品名称:杂花写生。
B、作品媒介:架上绘画、纸上作品和工作室建筑图纸。
C、这次展出的何多苓十多件作品包括:a、杂花写生(油画)三件,尺寸为:100 cm×50cm,b、素描作品3-5件,c、工作室建筑图纸若干。
D、何多苓是早期伤痕美术的代表性画家。他精于音乐、建筑,其后期作品多有一种伤感、颓废的高贵。极富诗人气质音乐才情。他自己设计建造的成都蓝顶工作室,完美地融合了艺术与生活方式,所作《杂花写生》,与中国文人诗意生活的美学趣味相近。此次展览主要讨论他的作品与成都日常生活诗意的联系。
5、李华生的水墨日课
A、作品名称:春夏秋冬。
B、作品媒介:宣纸、水墨。
C、这次展出李华生三件作品包括:a、一丈二尺的水墨作品两件,b、三米长水墨作品一件,c、图片若干。
D、李华生是重庆人。川剧票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即以新文人画样式得水墨创新享誉画坛,后中年变法,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所作水墨纯用墨线,反复迭加。偏于观念与抽象。类似和尚念经的日课与修行。他的作品,作为一种刻板的日常修行与中国文人生活的放任旷达,构成了既矛盾又和谐的整体,有如极道之诗,开启了水墨实验的新境界。
6、潮流之外的任小林
A、作品名称:记忆的新作。
B、作品媒介:油画、素描。
C、这次展出任小林八件作品包括:a、“记忆的新作”三件,尺寸为:100 cm×80cm,b、素描、手稿5件。
D、任小林是贵阳人。现居北京。他早先曾就学于四川美院油画系。是一位极富才情和诗意的画家,有南方的山鬼之气和文人式笔墨情趣。他对艺术抱有一种宿命般的信念。其绘画一直远离时代的喧嚣,注重观看与手工的快感。此次展览主要讨论他作品中的手工技艺与身体快感的联系。
8、孙良的“阴翳”:材料与物质
A、作品名称:逥。
B、作品媒介:油画、丙烯、影像。
C、这次展出孙良的六件作品包括:a、“逥”三件,尺寸为:250cm×60cm, b、玻璃雕塑两件,c、影像作品一件。
D、孙良是杭州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现代艺术的代表性艺术家。现居上海。他艺术早先风格有表现主义倾向。后自创妖魅、诡异和阴翳画风。在羊皮、玻璃等媒材上进行各种实验。孙良的艺术创作远离潮流,特立独行。此次展览主要讨论他的作品中的阴翳气质与绘画媒材之间的关系。
8、大理山水间的叶永青
A、作品名称:大理手帖、赭石山水
B、作品媒介:版画、布上丙烯、影像。
C、这次展出叶永青的五件作品包括:a、“大理手帖”三件,尺寸为:103 cm×73cm, b、“赭石山水”一件,尺寸为:200cm×150cm,c、关于大理的影像作品一件。
D、叶永青不但是具有文人气质的、极富才情的艺术家,还是重要的艺术策划人和艺术活动家。他自称“候鸟”式艺术家。跨界工作于各种不同的文化领域,并经常往来于世界各地旅行。现居大理、北京。此次展览重点讨论艺术家作品与大理、云南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关系。
2013年6月至7月,重庆、昆明旅次
【编辑:李洪雷】
编辑:李洪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