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回流艺术品:捡漏是否靠谱
0条评论 2013-07-06 11:14:0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方翔

唐后行从图

唐后行从图

法国当地时间6月19日,于法国一家名为“Thierry De Maigret”的拍卖中,一件标明为唐代张萱《唐后行从图》从1500欧元起拍,最终的成交价达到了375万欧元,价格飙升了3000倍。

张萱的《唐后行从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可谓占有一席之地,但出现在一家不知名的拍卖行,还能够受到如此追捧,却出乎市场的预料。当天,著名收藏家朱绍良和宁波书画收藏家黄柏林以及一位上海资深藏家分别经电话委托竞投,三人互不知道谁在参与竞价,而且都没有看到实物,只有这位上海资深藏家的儿子在拍卖现场。大家对于什么是好的艺术品的认知越来越清晰,而且中国藏家出手也很狠,单纯凭一张不太清晰的图片就出手了。

据朱绍良介绍,其是经过朋友了解到这件作品,经过近两个月的研究才决定进行竞拍的。此次现身拍场的作品是重新装裱的,而且是日本裱工。朱绍良表示,如果该作品绢素与孙位《高逸图》相符,就判定为唐代真迹,如果和张萱《捣练图》一致,那就是北宋宣和画院摹本,而即便是北宋摹本,全世界北宋的画作也不超过50幅,也会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

近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海外回流”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门类。但是纽约、伦敦和巴黎的苏富比和佳士得[微博]拍卖会上,已经都是华人的身影,想要捡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一些小型拍卖行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主要是由于这两年在内地拍卖市场拍出天价的艺术品,最初流出的时候,几乎都是在海外不知名的拍卖行中,像2011年在北京保利拍出1.61亿元的清乾隆白玉御题诗“太上皇帝”圆玺,最初是在2006年法国第戎拍卖行,当时成交金额为100.8万欧元;在2012年中国嘉德[微博]秋拍中,清乾隆·御制金桃皮鞘“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成交价为4830万元,而其第一次出现在拍卖市场上,是在2005年德国的一个小型拍卖会上,成交价只有130万元人民币;在5月底结束的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件清乾隆·斗彩莲托八吉祥纹圆罐,估价80万至120万港元,成交价则达到了315万港元,而仅仅在2月底的时候,这件官窑瓷器在伦敦的一场小拍中的价格却只有32000英镑。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这件瓷器的涨幅超过了8倍。

海外小型拍卖行之所以屡屡出现“捡漏”机会,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海外投资者对于许多中国艺术品的真伪以及价值定位不甚了解,因此往往会定出很低的价格。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买家赴海外寻找投资机会,特别是互联网在线拍卖方式的出现,“淘金”也非易事了。以往的一些二线拍卖行,如:宝龙(Bonhams)等,现在基本上也都是华人的天下。现在,真正能够出现“奇迹”的,是零星分布着很多小的拍卖行,关键还是拍品要求有著录,要传承有序,或者在一些大型博物馆中有类似的藏品。

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藏家开始到海外的小型拍卖行去“捡漏”,许多拍卖行往往借着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幌子,推出一些仿冒艺术品,这其中有拍卖行故意为之,也有的是因为这些拍卖行专家的鉴别能力不够,没有看出高仿的艺术品。据上海收藏界资深专家沈胜利介绍,上世纪70年代,国家创收外汇,曾经委托一些玉器雕刻厂制作了一批仿古玉器,由于用的材质非常好,像羊脂白玉等,因此现在往往被藏家当成真品买回来。另外一位曾经负责文物回流工作的钱伟鹏表示,现在海外的赝品量几乎要和国内相等了,这对眼力的要求就更高了。在众多的赝品中,不过除近年国人以“埋地雷”形式输出外,但多为晚清民国老仿以及中国当年出口创汇之“建国瓷”,其中一些已经将具有可藏性。

“捡漏”而不“漏捡”,既是收藏者一生中最大的追求,最难能可贵的享受,也是收藏者一生中最大的敌人,最需要克服的顽疾。但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碰到的运气,因此,如何对待捡漏,如何克服捡漏心理对自己造成的某些障碍,是一个藏家是否成熟的标志。要学会理性收藏,凭着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去“捡漏”,否则,很有可能给自己带来经济、心理的双重创伤。

编辑:李洪雷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