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永,多元身份的艺术践行者
道法自然
7月,《时间绘》张思永的个人作品展将在“千年时间”画廊举办。谈到为何要将这个对展览来说最“不好的季节”留给自己时,张思永笑道:“好的展览季节意味着好的艺术品市场,我这个展览既不是为了市场,也不是为了宣传影响,就是为了奖励自己一下,给自己放个假,以便自我修正,或艺术修整。”此次展出的作品多是张思永创作于10多年前的旧作,而欣赏过这些作品的人都不禁感叹,这些画作在今天看来依然别具当代艺术风格、依旧令观者怦然心动。
“自然环境”是张思永作品的主要题材。“天地万物、四季变化,我的创作无法回避这些创作元素。我个人比较迷恋带有自然化的语言,它既有内在生命力,也有外化的东西。”在最近10年中,张思永的创作体现了其对中国哲学与美学的深度思考,在那些或意象或抽象的外在表现形式背后暗含着一种深层次的哲思意味。“我对绘画力求一种辩证的思考,而不仅是对景现实的描摹。向中国古代山水大家学习,有一些体验,通过观摩、冥想、思考,用今天的手法呈现出来,便是我创作的要义所在。”这正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所指出的那样:“思永的油画,是睿智思考的结果,其中表达的是他的哲思……葱茏的茵草,无眠的花地,坠落的花叶雨,摇摆的鸢尾花,飘蓬,浮莲,一切都在我面前轻轻地展开,如大地般具体,实在,眼可观,足可触。思永是不是要于此发现大地的意义?他以浮生如梦去编排浮莲,他以恍若隔世去洞见迢递的丛林,他以浮光掠影去抚摩繁花。那幅《恍若梦的河》昭示着生与毁的轮替、此和彼的悬隔。紫色的,蓝色的,白色的,星星点点的此岸;飘渺的,流逝的,若有若无的远国。思永足踏在这茵茵的世界,向我们诉说着他心中对那个迷离的不可言传的世界的企望。”
心灵的色彩
无论是描绘绚烂的花簇、连绵的群山、抑或静谧的荷塘,张思永作品中的色彩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些忧郁的蓝、明快的黄、悲怆的红……无不透露着某种强烈的情感。张思永说,他画中的色彩是“心灵的色彩”。在朱良志教授的解读下,“它被记忆浸染得迷离了,它被梦幻过滤得恍惚了,它被当下的直感装点得闪烁了。”事实上,对故乡的情感是张思永绘画表现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夏夜仰望漫天繁星,冬日在雪地中尽情嬉戏,春天在乡间小河游弋、眺望平原花开的童年经历是自幼在乡间长大的张思永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而当现实中的这一切逐渐离他远去的时候,惟有用图像的方式记录下那深深铭刻在生命中的感动。艺术家雷子人博士曾指出:“张思永以‘方言’对心灵故事的陈述,表现为对昔日所见的修饰性描写,一种对年少时守候在池塘边生存记忆的开启。曾谙的荷塘景致,浮萍水草以及湖底生物梦境般际遇,转译为图像关于心灵慰藉和未来憧憬的种种瘢痕,由此构成他对自我生存的期冀般心理表征。这有可能表露着他潜意识中的某种思维轨迹。”正如张思永所说:“我的绘画就是记录我丢失的东西,我的心魂。”那是一种“艺术的痛感。”提起故乡,张思永是动情的。窗外亲手栽种的藤蔓仿佛暗暗连接着他对故乡的记忆。在楚楚的怀乡之情中,看到的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本色性情。或许,也只有在艺术创作中,这种本真的情感才会得以完全释放。“这种情绪可能会贯穿我一辈子,就算将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画廊经营者,绘画也不会离我远去,它会伴我一生,愈老弥坚。这才是我的追求所在。”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