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钿漆器:古雅黑美人惊艳拍场
0条评论 2013-07-09 10:43:56 来源:艺术商业 

晚明盛行的轻薄风尚

薄螺钿又称五彩螺钿,取自于小贝壳极薄的内表皮。这层内表皮既薄又硬,极难剥取,剥取之后用小镊子夹着磨制成所需形状,贴嵌在漆地上。还要根据图案要求巧妙配色,因此这类器物从不同角度欣赏,会有各种色彩变化,又称为五彩螺钿。此技法的难度之高、花费之大,可以说是宫廷和民间工艺的分野,在明代和清代早期最为宫廷与上流社会所推崇。

这种薄螺钿工艺,到了晚明,更是欣欣向荣。当时有一位名叫江千里的漆工艺匠,就以善制薄螺钿器著称。明嘉靖时重修的《扬州府志》就记录了当时流行的一副对联:“杯盘处处江秋水,卷轴家家查二瞻。”查二瞻就是查士标,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名家。这对联的意思是说有钱人家都使用江千里的螺钿漆器,墙上挂着查士标的山水画,生活精致尚雅。

北京保利在去年底拍卖了两件晚明时期的黑漆螺钿器物。一件花蝶亮格柜,高1.6 米,整个都以薄螺钿镶嵌图案,纹样工艺细致,以115 万元成交。同场中,另一件晚明的琵琶,背面以嵌薄螺钿工艺做就“文王求贤”图,描绘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在渭水河畔遇见垂钓的老者姜子牙的场景。其人物容貌各异,衣着华美非凡,举手抬足皆刻画细致入微,以78.2 万元易主。

其实,在保利去年的香港首拍中,也有一件细巧可人的小方几,整髹黑漆,上镶嵌薄螺钿,做工十分精致考究。在几面约50 厘米见方的小天地,贴嵌楼阁人物,画面气韵生动,达到了黄成在《髹饰录》所提“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的境界,成交价高达126.5 万港元。这件小几案还是罕见的有确凿明代纪年款的标准器——“天顺庚辰年造”款,即1460年。明天顺年间,持续战乱,时局动荡,民不聊生。乱世之中,带有纪年款识的官作器物,少之甚少,流传至今者,更加寥寥。

盛清之后不嵌螺钿嵌百宝

百宝嵌工艺的创始人,名叫周翥,也有记载叫周柱,是晚明的一位镶嵌大家。他在扬州原本以高超的玉工手艺闻名,同时在处理镌刻其它宝石色料上也颇有名声。当地工匠因制物的人名而称呼其物,因此称百宝嵌又叫“周制”,直到清代仍然沿用此名。因为周制百宝嵌做工繁复细腻,所以大部份的成品多为小物件,如笔筒或箱盒;能负担得起大件百宝嵌家具的人,非富即贵。

在佳士得往年的拍场上,有一件来自洪氏珍藏的圆角柜,正是周制家具精致做工的最佳典范。圆角柜本身比例优美,反映出晚明江南文人的精雅品味,与柜身上的花鸟飞蝶图纹装饰相辅相成。除了繁复的镶嵌工艺,图案的细节部分还以色漆彩绘;光素的黑漆映衬着绚丽的设计,令人目炫神迷,叹为观止。此柜早在2009 年就以506 万港元的高价拍出。

回望这些古代艺匠的神品妙品,不得不叹服他们的巧手与慧心。是的,手总是与心相连,手工艺制作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双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投射,使手制作器物,使人遵守法度,使器物之美油然而生。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杰出的工匠都是值得尊敬的艺术家。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