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百年回眸:艺术本是社会之镜
0条评论 2013-07-11 10:32:03 来源:德美艺刊 作者:孙青

“觊觎”全面开放的时代

1999年初,巴拉特对双年展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人事改革,这差点引起了一场罢工。但是巴拉特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史泽曼准备为这次双年展取名为“全面开放”,以唤起人们对80年代双年展“开放”展区的回忆。

这次展览有足够的展览空间,除了公园和国家馆之外,还有军械库、格吉安、特斯等地供他使用。这次展览主要展示一些鲜为人知的亚洲艺术,尤其是中国和韩国的艺术。由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展出的泥塑《收租院》在展览上给人印象及其深刻。其次是陈箴组织的大型击鼓活动,这个活动由一些西藏喇嘛和公众一起互动的击鼓活动。戏剧性的是,《收租院》获得“金狮奖”后在国内还引发了版权官司,影响至今。这次展览也导致了一些争议,因为这届双年展几乎没有绘画作品,却有很多摄影作品和影像作品。然而媒体评论:“这是一个不制定主题的主题展”,完全打破了知名艺术家与新艺术家的界限,没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凌驾于另一种之上。

2001年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史泽曼策划的第二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人类的高原,它旨在建立明确而综合的的国家当代艺术。这届双年展是由来自新西兰的毛利人黎明时在圣马可广场舞蹈而开幕,这是新西兰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在这届双年展上亮相的中国艺术家有海波、萧昱、徐震、蔡国强、高氏兄弟。

展览非常成功,在意大利馆的门口展出了一件巨大的作品——“思想的平台”,史泽曼把这件作品看成是本届双年展的代表作。这届展览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各业的年轻艺术的作品,尽管如此,艺术家理查德·瑟兰和塞·托穆布莱的作品还是最耀眼的,这两位艺术家在这届双年展上都获得了“金狮奖”的终身成就奖。
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为:“梦想和冲突”。博纳米以这样的主题策划双年展主要是想记录艺术梦想和世界的冲突之间的对比。由博纳米亲自组办的“秘密”包括了25位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的作品。由侯翰如策划的“紧急地带”,主要是由中国和南美的艺术家的作品组成的,告诫观众“现代城市是一个紧急区域”。这次双年展参展国家是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中国第一次以国家馆的形式正式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由范迪安、王镛策划,主题是“新家”(New Home)或“幻景”(Synthi-Scape),由5位艺术家王澍的建筑装置《拆筑间》、展望的雕塑《山水盛宴》、杨福东的录像《天上天上》、吕胜中的装置《书房》和刘建华的瓷艺《日常》构成。最终因非典疫情,展览未能成行,只能在广东美术馆展出。这届双年展的争议尤为突出,文化部长尔班尼利用政治权利解除了博纳米的工作。但事实上,可能正是因其个性化,才使得威尼斯这次双年展独特而具有持久的魅力。

2005年的第51届双年展在参展的国家的数目上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中国、阿尔巴尼亚、阿富汗斯坦和摩洛哥都是第一次参加展览的国家。玛利亚组织的意大利馆的展览主题为:艺术经验,这个展览囊括了从70年代以来的最重要的事件,展示了42位艺术家的作品。由罗莎在军械库策划的展览主题是一个由雨果·布拉特(Hugo Pratt)写的故事,并希望展示最近10年来最有趣和最有意思的事件。同时许多由其他组织策划的遍布整个城市外围展,增添并提高了第51届双年展的全景视觉规模。这一届双年展中国馆由蔡国强、皮力策划,参展艺术家有张永和、王其亨、孙原&彭禹、刘韡、徐震。

2007年第52届双年展的视觉艺术由罗伯特·斯托策划,主题为“由感官思索,用意识触摸——艺术进行时”,斯托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环游世界,为双年展主题展环节甄选艺术家以及参展作品。在策展文字中他宣称“艺术是解决多元文化、社会各方面冲突的方法。”这一届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日常奇迹”由侯瀚如策划。参展艺术家为沈远、尹秀珍、阚萱、曹斐。本届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由艺术家费拉利(León Ferrari)获得。

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有伯恩鲍姆策划,主题为“制造世界”。伯恩鲍姆曾这样谈到“制造世界”与艺术生产的关系:“我想在这个主题中强调的是艺术创作过程。一件艺术品代表着一种世界观,严肃地看,它可以被看作一种制造世界的方式。这种视角的力量并不取决于创作作品的工具和媒介。”这段朴素的观念阐释巧妙地避开艺术“内容”,也不涉及艺术“政治”,双年展在这样一个看似平和的平台上展开。这一届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是卢昊、赵力,主题定为“见微知著”,参展艺术家有方力钧、何晋渭、何森、刘鼎、邱志杰、曾梵志、曾浩。

此次威尼斯双年展如往常一样,军械库和绿堡花园仍旧是展览的主场地。对这个一百多年历史的当代艺术展来说,威尼斯双年展从来不乏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多的人抨击双年展的官方化和受资本控制,近几届双年展都面临着左右为难的困境。

【编辑:徐瀹槊】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