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新美学的崛起
0条评论 2013-07-11 10:00:58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蒲波

杭州的“杭城九墙”寻找过往的记忆

杭州的“杭城九墙”寻找过往的记忆

公共艺术的综合价值

回顾我国近20年来公共艺术的发展,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翁剑青指出,公共艺术外在形式的审美价值以及对于所在空间环境的美化和装扮,远远不是它最重要的文化属性,也不是它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核心。公共艺术的文化要义和社会职责,是反映和激励社会公众的思想、情感和诉求的自由表达。

“许多公共艺术有似曾相识的形式套路,缺乏与地方文化和环境的对话,缺乏思想深度和创造性,它们充斥在我们的城市空间。可以说,缺乏艺术性和社会性,这是目前公共艺术领域存在的普遍问题。 ”翁剑青说,公共艺术需要艺术家与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文学家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密切协作。艺术家需要转变传统的角色观念与知识结构,以便为城市创造出更多赋予综合性价值和多种文化维度的公共艺术作品,使之能够参与解决公共空间和公众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比方说,满足社区建设、交通设施建设、遗产保护、生态保护、商业街区和老城区的振兴、老年人的娱乐休闲以及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需求。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参与创作的“杭城九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杭城九墙”从构思到实现,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花了差不多两年时间,作品里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从正在拆除的老物件、老建筑中寻找来的。“老自行车、老旧电表,这些都是我们曾经的时光,我们抓住、搜集这些被生活抛弃的元素,也是抢救了属于百姓的生活本身。我们希望通过艺术的视角和观点来展示或是唤醒人们对过去的回味。 ”虽然“杭城九墙”已然遭到公众的多重破坏,杨奇瑞还是怀抱一颗“众乐”之心,在研讨会上分享了杭州的“杭城九墙”和成都的“宽窄九墙”的创作过程。在他看来,公共艺术就是雅俗共赏的艺术,既是“独乐” ,也是“众乐” 。

公共艺术与城市细节

当时代正将注意力转向公共艺术,中国的公共艺术应该如何走,应该关注什么呢?照搬西方的公共艺术,显然是没有可持续性的。“还是应该从中国的城市发展中找到内在呼应,这种呼应是美术建设的呼应,也是共建、共生、共享的呼应。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如是建议。

如今,中国的公共艺术创作者一方面反思自身,一方面放眼国际,除了都柏林,还看到其他公共艺术发达国家的成功作品。华盛顿公共艺术所体现的包容性,深深地打动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邹文。在华盛顿有一个博物馆,博物馆中的一个展品是一段公路,公路上有真正的车、警察以及其他交通设施。在工业文明进程中产生的城市细节被保留下来,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感的城市审美——华盛顿在200年前规划的原有格局中更加精细化。“我们在建设城市的时候也要重视微观,重视精致,否则,只会不断地去建大雕塑。 ”邹文强调,要利用细节去寻找地域的专属性和个性面貌,这样能解决“千城一面”的问题。

如果将“公共艺术”的外延扩大化,或者不只关注狭义的“公共艺术” ,那“涂鸦” 、冬天给树木包裹树枝、美国种植日本的樱花等行为都可以作为“公共艺术”去看待。这样的公共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功能性体现在方方面面。依靠无所不在的公共艺术建立的城市,是可读、可游、可赏、可居的美善型城市。中国的公共艺术放缓脚步的时候,或许将带来新的蜕变。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