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镇:出身名门的坎坷画家
李邦镇:出身名门的坎坷画家
6月13、20日有媒体的“城与人”专栏《画小麻雀的大画家》、7月4日《山城梵高熊吉炎 一辈子只画重庆街景》先后打捞的民间画家邹友蒸和熊吉炎的故事见报后,沙坪坝民间收藏家周先生给我们报料并发来照片,是他偶然收藏到的一批已故四川美院老教授李邦镇流落民间的速写、水粉和油画,来源不明,真伪难辨。他对李邦镇身世情况也不甚清楚,想通过报道,打捞一下这位有点神秘的画家。于是,我们就走近了身世坎坷的李邦镇。
藏家
周先生的家位于沙坪坝一幢老公寓楼里,像很多民间收藏家一样,被各种稀奇古怪的藏品塞得满满的。他的藏品主要是画,成捆成捆尘封的油画,像京城从前贮冬的大白菜一样堆在封闭阳台的木架上。一只大猫带着几只出生不久的小猫从摊在地上的画上跑过,他说:“画堆多了,耗子就来咬画布,拣只猫儿来喂起,耗子没有了,但家里就有点味道。”
这是一批人物素描、速写和纸面油画,年代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带有浓烈的年代感,当时画家只能画主流的工农兵形象,画家在主流意识之外,尽量把自己对人物个性的理解和对时代风俗的真实观察,画在纸面上。
一个非常英俊的彝族青年,汉名莫光华、彝族名叫哦术喇嘛子,是轰荣公社气象员和广播员,1973年10月16日,来到彝区采风的李邦镇,把这位头缠包头的彝族帅哥英武的形象,保留到现在。
1979年2月25日,李邦镇再到彝区冕宁县里庄区活动,给一位名叫鲁阿甲的美女画了像,这是一幅素描加色粉的画,鲁阿甲的绿头带和红头盖配色非常漂亮,略略上翘的嘴角微带笑意,让人难忘。
当然,他更多的是在重庆周边活动。从1975年到1976年,他给果园五队的刘建英、茶场工人邓树容、堡堂大队槽房生产队保管员(团小组长)张宗分、金刚大队铁姑娘排李光秀这些农村姑娘画过像。金刚大队和堡堂大队都是当时重庆周边“农业学大寨”的明星村庄,经常出现在《重庆日报》上。
到农村去的城市姑娘,他碰到也画过。1975年五四青年节,正在堡堂开门办学的53中学生包玲和92中高一(三)班班主席唐萍,黑油油在大辫子和清纯的目光,透过38年的时光,在李邦镇的画面上直视着我们。在这些画上,姑娘们的衣领,不是一字领就是小方领,发型不是重庆电车一样的双辫,就是当时俗称“小麻雀”的短辫,十分单调,但李邦镇还是透过单调画出了她们的美丽。
最大的一幅纸面油画画的是一个红衣少女,曾被选入一本名叫《艺苑传薪》的画集,是川美70年校庆出的本院老艺术家作品集。画背面写有手写体“四川美院李邦镇”的字样。这幅画的画风属于纯正的中央美院1950年代苏俄人物肖像风格谱系,画于1980年,少女手部色彩非常迷人。
周先生说:“2011年10月我在一个收藏的朋友家中看见一批2530的小幅油画和素描,相当有诱惑力,就借了几千块钱,我从他手里买了一点。只觉得是一个老画家,在网上一看,资料很少,只有简单几句介绍,1950年考入中央美院。1953年分到四川美院,当时还叫西南美专,1957年打成右派,变成劳动力,呼来唤去,1979年平反。我深深地同情他的遭遇,决定不卖这批画。不然,他这一生真的过得太委屈了。”
画尽是小方块的画,可以想见画家在蹉砣岁月之中的痛苦,画画的条件之差,但也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因为条件太差布丢弃画笔,反而画了很多素描、色粉和纸面油画。平反之后,可能打击太大,人也老了,没复苏过来,他也没有激情投入创作,这批早年的作品不知为什么也流落民间。
周先生说:“每天看着这批画,我精神上很享受,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博物馆主,李先生很可能一生没开个个人画展,我的愿望是为他开一个画展。”
他的藏品之中,还有一幅署名郭清的人写的一幅龙飞凤舞的书法:
颠鸾倒凤两心欢,美景良辰正少年。往夕不如今夕美,梅花更比桃花鲜。
春风花月赏心夜,舞步翩翩底思科。合口一卮兴未足,梅花三弄意如何?
黄萍邦镇鸾凤齐鸣之喜赠诗以贺,八五年春二月郭清
我们从这幅字得知,李先生的妻子叫黄萍。于是,我们就去找她。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