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故事成拍卖新金矿
0条评论 2013-07-12 09:06:34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陈涛

行情倒逼拍场出新招儿

为了将拍品“周璇的合同原件”拍下,周单丹干出了一件她自认为“疯狂”的事情,她从豆瓣网上名为“周璇Xuan Zhou的影迷”的群里聚集了一帮同道中人,共同筹款竞拍。她解释说,之所以钟情于它,原因是上面既记录着影迷们渴望知晓的一段尘封往事,也承载着他们对钟爱的电影或演员的一份“情感回忆”。

“因为‘有故事’勾起许多人的回忆,再因为生出情感而产生收藏行为。”王立军的这番解释,也道出了拍卖公司将此类拍品视作新金矿的缘由。据王凯介绍,公司今年首次加大了此类拍品的比重,今后还会继续广泛征集。

这类价格极低的物件如今突然成了拍场的香饽饽,皆源于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现状。依然处于调整期的艺术品市场,曾经的“天价”作品早已难觅踪迹,截至目前,今年春拍尚没有一件亿元级成交品;即便去年由“梁氏档案”刮起的古籍文献热,也因为此类拍品可遇不可求而难再有佳作。“出于适应市场,一方面,拍卖行要重新发掘出一批新鲜类型拍品;另一方面,还得兼顾新入场的年轻藏家的喜好。”在华夏传承拍卖顾问张正欣看来,今年国内春拍的确出现了新苗头,那就是,不少拍卖行开始盯上“有故事”的老物件,尝试通过发掘拍品背后的故事,重聚人气。

他介绍说,这些老物件并不在于厚重、价高,只要背后“有故事可讲”,小物件同样可以上拍。另外,新藏家群体的加入也为这类拍品找到了买家。据保利拍卖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春拍超过四成买家为首次参拍。“他们中很大部分是70后年轻买家,这类伴随他们成长、价格总体偏低的拍品,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张正欣说。

讲故事不可沦为编撰野史

“它们之所以能引起高关注度,一个共同特质就是因人或因戏而生情。”陆丰川并不讳言此番推出的“绝代风华六十年”专题,主打的就是怀旧复古风,“这些拍品此前通过影视剧的演绎,已经拥有广泛的熟识度,且与生俱来因为带有情感而让历史有了温度。”

在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微博]看来,讲故事正成为拍场所倚重的营销利器,因为通过发掘故事可以提升拍品的卖点和价值。匡时去年秋拍推出的“梁氏档案”就曾通过巡展、办研讨会等形式,将拍品故事开发得淋漓尽致,最终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收益双丰收。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拍卖行今后将把是否“有故事”列入征集作品的考量指标,还有拍卖行特别增加了专门整理故事的人手,目的就是在“有故事”基础上能够讲得绘声绘色。不过,随之而起的也有胡编乱造的野史。曾经有一家拍行为了上拍张大千的《天女散花》,极力渲染张大千的情史轶闻,还有拍行甚至将拍品与小说虚构人物扯上关系。

“国人素来有‘知人论世’的传统,通过手迹、影像来熟悉名人,进而解读历史,让这类拍品拥有巨大潜力。”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步平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推出此类拍品也是对文化普及的一种贡献。不过,任何解读都不能没有边界,如果离开了历史,胡乱编撰,最终就会沦为诋毁,伤及关注者的情感,也会坏了自家名声。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