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上,“蓝马克”艺术基金出资五十万美金购买了刘小东《十八罗汉》组画,轰动一时。不过彼时,艺术基金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事物,大多数人不知其为何物,国内艺术基金数量与规模也都非常小。经过了八年的发展,艺术基金在中国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可是因为投资门槛高,信息公布不透明,对于普通公众以及艺术圈大部分人士来说,它依然显得神秘。那么在艺术基金的神秘面纱背后是什么呢?这先得从基本概念说起。
在金融行业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上存在的基金数量非常繁多,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把它们从目的上区分,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用于某项专门事业的公益基金,比如慈善基金、教育基金、国防基金;第二类是纯粹出于投资获利目的的证券基金;第三类是,用于保存某项资金,防止其因通货膨胀或其他原因而贬值的基金,如社保基金。而我们说到的艺术基金大多为第二类,虽然也有很多艺术公益类基金,但本篇文章主要谈及是用于投资获利的艺术基金。
艺术市场发展之初,很多人都不会想到其规模和艺术品单价能够达到后来的状态。而最初购买艺术品的人,大多是真正的爱好者与职业藏家。但随着艺术市场规模不断地扩大,艺术品价格节节攀升,甚至达到了天价,于是越来越多出于投资目的的资金开始进入艺术品市场。他们对艺术品市场介入,以获利为目的 ,将艺术品视为“金融资产”与“理财工具”。而艺术品成为金融资产后,它就可以用于融资,也可以去保险(放心保)公司投保,还可以成为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一部分。于是与艺术有关的金融产品被不断开发出来,有艺术基金、信托、按揭、担保、抵押、保险等。
其中艺术基金则是将一些投资人的资金汇集起来,由银行或基金托管,再由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和运作,投资艺术品市场。投资者按照事前约定好的收益比率与年份回收资金和利润,而基金管理者则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或者从投资收益中进行分成。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