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星与李慧娜是校友。生于1979年的吴文星现在是上海艺术界的活跃人物。由于专业扎实,艺术鉴赏力强,上海的一些画廊老板和拍卖行的负责人都要时常听听他的见解。 吴文星是家里的第三代藏家。他祖父是上海滩旧书业的传奇人物吴青云。上世纪30年代,吴青云在襄阳路和南昌路路口开了进德书店。1956年公私合营,进德书店被合并入上海古籍书店。在几十年经营古籍书店的过程中,吴青云收藏了大量中外古籍精品。钱君匋、刘旦宅、丰子恺、巴金、汪道涵等人需要查阅资料时都会去找他。
吴文星的父亲经营着几家体育产业的公司。他做收藏开始于1997年。他专注于玉器收藏,至今已经积累了将近800件藏品。
吴文星自幼与祖父同住,小时候常常见到画家到家中做客。耳濡目染之下,他也对美术产生了兴趣,就到少年宫学习画画,高中时进入美术专业院校学习。大学毕业后,吴文星开始买入自己喜欢的艺术品。他不是很关注父亲收藏的玉器,收藏的主要是当代艺术,目前持有的当代艺术品已有150件左右。他也收藏高古瓷器和少量书画,后者是源于祖父的影响。
他将自己收藏的当代艺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35岁到45岁之间的中青年艺术家,比如德国年轻艺术家Christian Schoeler、比利时艺术家Christophe Demaitre;第二类是成熟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和转型期作品,比如李山政治波普系列的第一张《mao》,刘炜、草间弥生的早期画作。“早期作品还没有受到市场的干扰,最原始、最纯粹。”第三类是当代水墨,这种形式在材料上延续了中国传统,又运用了全新的构图方式。他收藏的当代水墨包括梁铨、仇德树、谷文达、邓国源等人的作品。
前不久祖父逝世,吴文星和父亲整理了家中堆满了两个房间的古书,将依照老先生的意愿捐献其中一部分。祖父和父亲的收藏仅仅是藏,很少出让,但吴文星不避讳自己会出让自己手里的一部分藏品,目的是以藏养藏。10年下来,他已经做到了以藏养藏,不用担心今后看好一幅作品拿不出钱来了。
与经历过“破四旧”的大陆相比,台湾藏家的代际传承要早得多。
1949年出生的林明哲是台湾知名的大藏家。19岁那年,他在科技学院美术工艺系读书时就买进了溥儒和黄君璧的画作。毕业后,他创办了山集团从事房地产开发,积累下雄厚财力。1980年,他开始正式涉入收藏领域,从台湾本地第一代油画作品开始买进。1985年以后,这批作品价格飙升。
1986年,在艺术品市场尝到了甜头的林明哲来到大陆专门寻访画家,当时大陆的艺术品相比于台湾还非常廉价。他结识了北京画院院长刘春华和画家艾轩、周思聪、李小可等人,还用外汇券在全国各地的友谊商店买了近300件水墨作品。
次年,林明哲重返大陆。当时能够了解大陆艺术家情况的资料唯有一本《美术》杂志,他就通过这本杂志来找艺术家。经人介绍,他见到了四川美院的罗中立、何多苓、张晓刚等人。这些艺术家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罗中立是在40多度高温的房间里创作《父亲》的;庞茂琨当时住在施工用的铁皮活动房里。看着这些又艰苦又认真的年轻人,林明哲几乎向每个人都买了不少作品,他以几百、几千元的价格买下罗中立的油画多达200多幅。这些作品后来成了他收藏中最重要的部分,后来遭遇经济危机时,他正是靠出手这批画挺过了难关。
林明哲是把收藏当生意做的,虽然彼时他成批量的购买很有些财主心态,但他的出现客观上对那批优秀的艺术家早期的成长贡献很大。时至今日,他收东西依然喜欢批量买进,他看好一位艺术家,至少要买他25张以上作品。
1990年开始,林明哲受到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和奚静之的指点,在苏联解体后低价收入千余幅俄罗斯油画。1992年,山艺术文教基金会登记成立。此后3年,他从香港中桥国货公司董事长手中收得50余幅林风眠的作品,继而又从欧美拍卖市场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大量赵无极、吴冠中和一些欧美名家的画作,这些藏品构成了他收藏体系的金字塔尖。山艺术基金会董事们的藏品总数已经达到6000件以上。
林明哲的儿子林正从初中起就到父亲在美术馆的仓库帮忙做统计管理工作。那时候500平米大的空间里挤满了藏品,要找一幅油画他就要在夹得紧紧的一摞里把它挑出来,每一件又都很重很大,这让林正觉得眼前的东西已经失去了艺术的意义。“那其实有点像女孩子爱买鞋子的感觉,很多作品我父亲买来之后就没有再看。”
读大学之前,林正跟父亲到大陆找艺术家。林明哲一天安排十位艺术家见面,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两三点。这样折腾了几天,林正下决心再也不肯跟父亲走第二趟了。
但他还是爱上了艺术,本科和硕士都在国外读艺术专业。家族企业由哥哥接手,他毕业后专心做起了艺术。从2005年起,他就在北京798经营着自己的艺术空间,那里除了作为父亲创立的山艺术基金会在北京的展示空间之外,他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来了解更多资讯,寻找好的年轻艺术家。林明哲一直想让儿子像他一样批量买进艺术品,但林正拒绝这样做,而他喜欢的年轻艺术家和国外艺术家都是父亲不能理解的。
看多了父亲用美术馆和展览的标准收作品,林正反而觉得收藏一定要跟个人兴趣相关。“为了让一个脉络完整,去买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我觉得没有必要。我的收藏主要根据自己兴趣和艺术家的历史地位,也不局限在父亲圈定的中国艺术。”现在,他收得更多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期待着10年、20年之后他看中的年轻艺术家能够在艺术史上留下一笔浓墨重彩。“做收藏就是要享受藏品的未来性,看得远一点。”
林正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藏品是2006年在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买下的草间弥生的《sex obsession》。尽管当时入手价格不低,但艺术家的历史地位、这件作品在艺术家创作中的重要程度,以及之后市场的走势都让他非常满意。
2008年9月,俄罗斯石油巨头Alexander Zhukov的女儿朱可娃(Dasha Zhukova)在莫斯科修建了一家占地8500平方米的当代文化中心,开幕当日到场祝贺的嘉宾超过300人,其中包括摩纳哥公主Charlotte Casiraghi、雅诗兰黛家族继承人Ronald S. Lauder、全球第三大收藏家Steven Cohen、当代顶级艺术家Jeff Koons等。事后,《纽约时报》问朱可娃,打造这所中心的目的是什么,朱可娃答:“俄罗斯的年轻一代十分向往当代艺术,但是他们在此之前只能依靠互联网了解它。”
“他们这一代人做收藏视野更开阔,更能接受世界的东西,很可能会超过我们这一辈。”李铭说,自己不保守,他希望下一代藏家比他们强。
如果商人和他们的后代,对于艺术的关心不下于财富和权力,而这种关心又能够传承,这将不只是家族的幸运。美第奇家族在赞助学术与艺术方面,被称为人类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族”。家族之父科西莫船上最昂贵的货品往往是希腊或亚历山大城运来的书稿,这一慷慨在他的子孙中得以延续,而正是艺术让意大利人从中世纪的恐惧牢笼中解放出来。自1830年开始,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房子就渐渐为各种艺术品填满,只是他们对当代的艺术品欠缺兴趣。约翰·皮尔庞特·摩根是美国镀金时代最大的私人艺术品收藏家,传记作者罗恩·彻诺描述,摩根以强大的气势横扫艺术历史:他讨厌讨价还价,上来就问交易商花了多少钱买进,然后在这上面加10%到15%就成交。对艺术的热爱注入了家族的血液,而且他的后代从私人收藏转向了公众收藏,让社会可以分享藏品的价值。
传承品位,是商业社会成熟的参照系之一,这需要数代人的时间,中国已徘徊在这扇门前。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