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学临摹的一幅李可染先生的山水名作,以7万元卖给一位熟人介绍过来的商人,不知怎的后来居然就加上了李可染的签名和印章,堂而皇之地送进拍卖市场,并很快被人以60万买走。”昨天,国画名家刘书民在其小洲村的家里谈起几年前发生在自己大学同学身边的一件怪事,不禁对南方日报记者连声感叹。“当下潜伏在国内书画市场上的投机商人实在太多了,特别是在古代和近现代名家的作品领域,层出不穷的赝品已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稍有不慎就要上当受骗。”
近期,国内的艺术品春拍在围观者的“阵阵尖叫声”中已近尾声。根据梅摩指数研究中心披露的统计信息,不管是大陆的中国嘉德、北京保利,还是香港的苏富比、佳士得,在成交量和成交金额上都有不俗的表现,至少已经一扫去年那种让人看不到希望的阴霾。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受冲击最大的书画,今年继续在艺术品市场上唱主角,其中当代国画名家作品受到投资者更多青睐,在市场机构的力推下,岭南画作在内地市场上的认知度快速攀高。
为此,业界甚至已迫不及待地提前宣告内地艺术品市场的回暖。不过,作为一名曾经在北方和岭南生活,并亲历了二十多年来国内艺术品市场发育过程的画家,刘书民对今年春拍以来市场传递出来的“弱复苏”形势并没有表现出过高的乐观。在他看来,当前的书画艺术品市场,只有彻底摆脱泡沫和赝品的阴影,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大道。
内地艺术品市场发育于广州 艺术品投资,一直被投资界公认为全球效益最好的三大投资产业项目之一(另两大为金融和房地产)。而在整个艺术品市场里边,书画作品的交易规模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远远超过古玩、玉器、瓷器和杂件等其他艺术品。
由于艺术品本身蕴藏的商业价值无可限量,而且兼有无法替代的艺术欣赏价值,加上数量有限、流通方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推广的不断持续,必然会推动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大,进而导致价格的水涨船高,因此,在一些资深投资者的心目中,艺术品作为一种中长线投资品,其增值预期远高于金融和房地产。
在遭遇寒潮来袭前的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成交额曾飙升至2108亿元的高点。而据欧洲美术基金会的分析,这个数字已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三成,成交量雄居全世界的首位。
“实际上,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尤其是书画市场,从开始发育,到一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市场,只经历了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刘书民向南方日报记者谈起他位于小洲艺术村这栋“用笔画起来”的别墅,至今仍无比感慨。
改革开放前,在一些老画家的记忆中,当代画家的作品要想作为商品拿到市场上去换钱,简直是白日做梦。1966年,刘书民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一家博物馆工作,那时画家的职责不过是给宾馆、会议厅等一些公共场所画画,基本上是没什么报酬的。因为大家吃的都是体制饭,所以画家的价值不需要通过市场来评价和体现,就算送出去,也不会有多少人要。
上世纪80年代初,他和周彦生、张治安等一批青年画家从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留校时,国内的书画市场其实还没萌芽。“因为没有消费市场,所以也就供养不了专业的画家。”在刘书民的印象中,他在广州工作好多年后,新加坡、香港和韩国等一些境外商业机构才开始敲门进来找国内的画家订画。南中国开放得早,广美的老师自然就成为第一批走国外市场挖到第一桶金的画家。“那时我们月薪不过56元,但一幅画就可以卖到几十块,甚至上百块。虽然跟现在没得比,但在那时已经是非常可观的收入了。”
正是从境外吹进来的这一股南风,从广州慢慢吹向了北京,进而向全国各地扩散,才导致了国内书画交易的升温。国内的需求被开发出来后,华艺廊、三彩画廊、鲁逸堂等一批专事推广和交易当代书画作品的画廊在广州出现了。2000年后,在各路热钱的助推下,市场需求急速扩张,由此也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书画艺术市场。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