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能否成为艺术创新孵化器?
0条评论 2013-07-18 09:10:5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温源

 \

举步维艰,亟待摆脱亏损困境

市场的浮躁心态和投机心理也影响到年轻艺术家的选择,他们更愿意投向拍卖行的“怀抱”。对年轻艺术家的挖掘与培养往往要花费画廊大量的时间和财力,一旦他们成功了又会越过画廊直接与拍卖行直接合作,使画廊陷入“得不偿失”的境地。

站台中国长年致力于挖掘、推广年轻艺术家。成立8年来,几乎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资助艺术家进行创作,“前几年一直在亏损,就拿办展览为例,包括展览、运费、宣传、广告、画册在内,每年至少要花费二、三百万元。”孙宁告诉记者,直到近两年,长期合作的一些画家开始展露头角,作品逐渐被市场认可,画廊才基本能达到收支平衡。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受艺术市场整体调整的影响,国内亏损并勉强处在维持及半歇业状态的画廊约占画廊总量的35%,而处于盈利状态的画廊大约只占7%。

“很大的问题出在税收上,高税收不仅让画廊经营艰难,也导致画廊为生计进行私下交易、偷税漏税等情况普遍发生,进一步降低了行业的市场信任度。”据刘双周介绍,对一个年营业额在80万元以上的画廊来说,至少要交3种税,即帮艺术家交个人所得税,将画卖掉后按营业额交纳17%的增值税,剩下的净利还要交企业所得税,各种税负累积下来将画廊利润挤压得所剩无几。

不同于拍卖行的“中介”定性,国内画廊业的身份一直未能解决。“依据相关规定,画廊无法做为独立经营主体进行注册,只能以工艺美术商店的名义注册,这就意味着画廊要与单纯的书画店一样以营业额交税。”刘双周分析,税收上升导致艺术品定价增高,产品没有竞争力,成交率自然就大打折扣。画廊缺乏盈利空间,其本身应该具备的培养、发掘艺术家的功能更加无法发挥出来。相比之下,国外的画廊往往会享受到低税甚至免税的政府扶持政策。

在程昕东看来,国内画廊之所以不能得到艺术家的信任也与画廊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关。画廊市场良莠不齐,很多画廊缺乏足够的艺术品鉴定、评估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市场运作能力,不具备将艺术从业者成功包装的能力,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加上行业本身缺乏规范完整的市场制度与行业守则,很难得到市场和艺术家的认可。“有的画廊自己都分不清艺术品的真伪,怎么可能被创作者和藏家信赖?”程昕东说。

事实上,资源缺乏、资金有限、诚信缺失、产品同质、品牌不彰等弊端在国内画廊业普遍存在,有相当一部分画廊已经沦为纯粹展示与售卖的“门市”,从事“寄卖”书画等低端交易。

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的轮番炒作下创出不可思议的天价,而后又随着市场转淡而价格暴跌。市场的剧烈波动已经让年轻艺术家看到风险所在,他们很多人现在开始愿意踏踏实实地在画廊中起步。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