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夏日山居图》纵横离奇的故事
0条评论 2013-07-18 11:54:23 来源:艺术银行 

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因为家学及交游广泛的影响,王蒙在绘画思想上受了很多人的影响,并对唐宋以来的众多名家画风作了细致的揣摩,经过思考和吸收后,王蒙在绘画上呈现出一种真正的集大成的风范。在这之上王蒙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敏与颖悟,自成一派,建立起了独特的技法语言,被誉为“元气磅礴”、“纵横离奇,莫辨端倪”。《画史绘要》中说:“王蒙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从元初赵孟頫创始在纸上用“干笔皴擦”的方法画水墨山水,经后世不断探索、创造,至王蒙时,他将董源、巨然开创的披麻皴发展为牛毛皴、解索皴,并将前人的卷云皴、折带皴融合进来,故而他画的山态势丰富多变,更为重要的是他加强了擦笔的运用,推动了山水画由写实趋向写意,并进一步趋向“超象”。即使在元四家中,他的笔法也称得上最为全面、娴熟。

《夏日山居图》作于1368年,时年王蒙61岁,此画与传世的《青卞隐居图》、《林泉清集图》等,同是王蒙个性最为成熟的纸本水墨山水画的经典之作。《夏日山居图》纵118.4厘米,横36.5厘米,纸本,墨笔。

《夏日山居图》具有非常典型的王蒙后期作品的“超象”风格特色。图绘夏日山景,采用王蒙惯常的长松高岭式构图,山下是6株高耸挺拔、枝繁叶茂的松树,左边向山里,山麓间一所茅屋,有一个妇人在哄怀抱的婴儿。松树的右边是一条溪流,曲曲折折通向深山,又有茅屋隐现。王蒙的山水画中,常画茅屋,而从不画瓦房、楼阁,隐世趣味跃然纸上,但茅屋中又是妇人与婴童,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流露出其磨灭不了的恋世心情。画中后山势渐渐隆起,山上树木葱茏,一派夏日的景象。

王蒙的画作中,山体讲究脉络,也谓之“龙脉”,本图的山体,就以蛇形向上盘桓。山体施以细密而短促的牛毛皴,凸处和边缘处笔少而墨淡,凹处及深暗处则笔多而墨浓,借以表现出山峦的层次和体积感。层层附加的笔触,层次丰富,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由淡而浓,多层叠加的脉络。画中松树以淡墨勾形,偶尔施以重墨,树身以干笔圈皴,松针先以淡墨写出,复施以浓重的焦墨,使之层次分明,愈显清峭挺拔之势。树木与山体皴染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更增夏日青山浑厚华滋的质感,望之苍苍莽莽,郁葱深秀。至于他笔下的山石是怎样的山石,树木是什么样的品种,花草又是哪类,则完全靠观者想象。相对于元四家中黄公望、倪瓒的简笔山水,王蒙的画显得厚重、凝练,技法完备,表现力深广,似乎更添了几分深沉的意味,这也是多为后人称道模仿的地方。后来清四王之一的王原祁还在自己53岁的时候临摹了这张作品,也是其得意之作,可见王蒙对后世画家的影响。

《夏日山居图》中有王蒙自题:“夏日山居。戊申二月黄鹤山人王叔明为同玄高士画于青村陶氏之嘉树轩。戊申为元至正二十八年”。可见此作是王蒙赠予友人的创作。画上另有明代林瀚题文、清高宗弘历诗题、清乾隆帝诗题并钤印,及清安岐、乾隆内府等鉴藏印共17方。这件作品被《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大观录》卷十七、《图画精意识》卷十二、《墨缘汇观》卷五以及《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十等著录。

流传有序,险出国门

《夏日山居图》是如今可见的王蒙最后的画作,与大多数命运多舛的古代书画相比,它的流传故事虽算不上波澜起伏,但也曾一度险些被送出国门。

《夏日山居图》为王蒙赠予友人的作品,因此,这件作品完成后应为“同玄高士”所藏。这位“同玄高士”应该与王蒙过从甚密,不仅这件作品是为他而作,王蒙尚有《为同玄高士画松峰图》一作传世。此同玄高士乃何许人也,如今已无从考证。根据画面上方最长的一段题跋显示,此后这件作品应该在明代成化年间为朝中官员林瀚所藏。林瀚是成化二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官位颇高。林瀚在题跋中表达了对这件作品的喜爱以及对王蒙技艺的赞赏,并流露出对天地辽阔的向往。可见此时,王蒙的作品已经摆脱朱元璋时期被人“避之不及”的悲惨命运,重新回到了权位重臣等的收藏赏识视野中。

后这件作品辗转被清内府收入,爱在画中题跋的乾隆自然也没放过这件作品,诗赋一首表达了对画中风景技艺的赞赏。后来它也随着溥仪私下偷偷转移宫中藏品而被送出宫外流落民间,但好在流浪的时间应该不长,随即被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收藏家和书画鉴赏家庞莱臣所得。张大千对此画甚是钟情,多次到庞氏府中观赏此画,1947年曾“背临”一本,2011年上海工美的拍卖会上,这件曾为无锡荣氏家族荣子浩旧藏的《夏日山居图》摹本,拍出了8050万元的天价。

庞莱臣(1864—1949)是浙江湖州南浔人,是近代南浔“四象”之一庞云鏳的次子。他是典型的儒商,以实业的成功支持收藏,最终成就了江南近代民族工业开拓者和中国近代最大的书画收藏鉴赏家两项光辉头衔,堪称实业界和收藏界的两栖明星。著名收藏家王季迁称其为“全世界最大的中国书画收藏家,拥有书画名迹数千件”。民国名人郑孝胥则称虚斋主人“收藏甲于东南”。据说,民国时期西方人购买我国名画,往往以有无“虚斋”收藏印来鉴别真伪,决定是否购买(凡庞莱臣所藏之画,均钤以虚斋印款)。

虚斋藏品来源首先是上海等地收藏家散出的旧藏,其中早期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狄平子。狄是上海著名的报人兼书法家,从清代同治年间即开始收藏,著有《平等阁笔记》五卷。王蒙另一张传世巨作《青卞隐居图》就曾经狄平子之手;尽管现在并无记载《夏日山居图》是否也曾为其所有,但根据庞莱臣的大部分王蒙作品均购自狄平子之手看来,《夏日山居图》也极有可能曾在清末短暂成为过狄平子的藏品。

庞莱臣收藏巨大,但也并不代表他不出售自己的藏品,《王季迁读画笔记》中提到一件事,20世纪20年代,庞莱臣由姚叔来做中间人,卖了些画给美国的弗利尔先生。当时,庞莱臣兄弟的亲戚张静江在法国巴黎开了个有名的古玩公司,叫通运公司。姚叔来是张静江的代管人。王季迁在笔记中表示他不懂那时庞莱臣为什么把画卖给弗利尔先生,因为庞那时行业繁荣,生活富裕,没有理由因为经济情形而卖画。此处提及的弗利尔,全名为Charles Lang Freer,是北美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重镇弗利尔美术馆的创始人。1909年和1911年,弗利尔曾经两度来到上海,并与庞莱臣会面。《夏日山居图》应该也是在这段时间里被庞莱臣委托姚叔来带给弗利尔看的。

但有趣的是,弗利尔本人似乎对王蒙的这件作品并不是很喜欢,根据王季迁后来口述:“当庞莱臣卖画给弗利尔先生时,有几张宋元画被退还给庞莱臣。那时洋人对中国画不像现在这么熟悉。王蒙《夏日山居图》和钱选《浮玉山居图》,庞莱臣开价每张是3000~4000美元。这两张画被退了回去,因为没兴趣。”。

庞莱臣生前曾立下遗嘱,对自己的藏品归属做了详细分配,分做3份留给他的嗣子庞秉礼及两个孙子庞增和与庞增祥。但实际后来他的藏品被分成了4份,多了一份共有财产,由庞莱臣的继配夫人贺明彤代为监管。1949年3月庞莱臣去世后,由遗嘱执行人、庞莱臣的堂弟庞赞臣主持分家析产,此后“虚斋”藏品开始大规模流散。1953年,郑振铎代表北京文物局要求上海文管会送去庞莱臣藏品目录(此时已有部分作品由上海文管会购得),根据目录挑选了一些作品,《夏日山居图》因为北京方面“明清的画,至为缺少也”的原因被文物局购得,因此得以重回故宫,从此安居其中。2011年,这件画作曾在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二期中有过短暂的亮相,润泽而轻盈的水墨之美给亲临观摩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