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实相——石虎汉字艺术论
0条评论 2013-07-18 16:59:03 来源:云南网 作者:高非

汉字的实相——石虎汉字艺术论

汉字的实相——石虎汉字艺术论

后记:

石虎的作品是少数让我觉得创造力持续涌现不竭的当代画家之一,当绝大多数的艺术家已经在其艺术符号形成之时死亡,他的创意和灵思仍让你觉得是和一个兼具儿童天趣和老者心境的智者对话,我想说点什么的发心也缘于此。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石虎先生作品蕴含的知识系统之庞杂,令我的库存显得捉襟见肘。我对绘画的了解有限,但窃以为石虎最具备画史意义的是他的水墨线条作品和汉字艺术。当面对石虎的汉字艺术,才知道我自以为熟悉的书法史知识储备也非常有限。因为在此之前,书法的终极审美理想大多都指向“二王”。高山仰止,为了更加亲近这位大师,我认真阅读了数月的三代文字、岩画陶文,重新回顾了书法史,以壮其气。虽在门外,总算得窥一斑。因为石虎汉字的启示,我甚至认为,中国书法史应该重写,因为我们把中国文字树的重心过多地放在了文人书画这其中一个枝干,以至于对这棵参天大树的认识,显得有些畸形。二王以下,不乏铭心绝品,但像颜真卿这样的参天大树屈指可数,更多的是人工培植的盆景,生命力越发萎缩。而重振龙人文明的灿烂、响亮、大气,只有回到源头,回到根本。唯有回到“元初时刻”,找回生命的元气,我们才能抛掉陈陈相因的酸腐、繁琐、阴暗,明心见性。因为就如我所说,文字在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就具备了所有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实事求是地讲,当代中国已经逐渐显示出了一个大国应具备的气象,无论他的子孙如何数典忘祖,也无论当下国情如何被人诟病,骨子里的浩然之气和光明气象,是周边的一些岛国,永远无法梦见的。其文人传统,也不是大洋彼岸掌握话语权的西方国家所曾体会过的。这种气象,更是那些玩弄政治波普、简单搬弄中国符号、黄皮白心的艺术家们力不从心的软肋。假设在同一间世界顶级美术馆,一边是印象派以来的西方近现代艺术,一边是中国当代当代艺术包括书法,我们可以想象其气场之高下立判。中国在近30年创造了经济奇迹,但物质极大发展后需要与之匹配的文化和艺术,这条路很长,石虎正是先行者之一。唯一的缺憾是,他的作品纯度太高,对尚未经历艺术启蒙的中国大众来说,仍然属于烈酒和猛药。常有人说500年出一个大师之类的谶语,如此精确的时间维度实属妄言,但大师的产生遵循天道循环,确有周期性,并非人力所及。我未能免俗,作此文时突发灵感,顺势倒推,却有奇妙的发现。500年前正是西方文艺复兴盛期,中国也刚经历过强盛的顶峰,揭起晚明的序幕。米开朗基罗生于公元1475年,卒于1564年。1508年,他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

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所以我推断,500年前的1512年8月末,他正处于施工的收尾阶段。徐渭生于公元1521年,卒于1593年,在时间上他们有四十年的交集。同时代的大师还有很多,之所以这样随机比较,是我以为他们的宏大和激情都曾感染过石虎并有暗合之处,灵光闪现,一笑而已。这几个月,除了石虎画集和历代书法资料,我没怎么看西方画家的图册,但却听了巴赫,听了贝多芬,听了西贝柳斯……我以为,如果真要拿西方艺术来比附中国的书画高度,只有音乐或可并驾齐驱。8月28日晚听琴曲突有所省,次日匆匆草就,直至深夜,是为记。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